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0 十二月

? 上一篇: 烟雾六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1 2 3

10 1

下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

4 11 18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木鱼 @ 2007-11-09 12:27

5 6 7 8 9 119

111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

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

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

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 觉 系 统

一.感觉分类

㈠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2 3 4 5 6 7

222220 1 2 3 4

25

2222336 7 8 9 0 1

浏览全部网志

网志分类

· 所有网志 (37) · 生活空间 (0) · 医学杂语 (19) · 旅游&风景名胜 (0) · 杂语论集 (0) · 画中画 (2) · 未分类 (16)

非非 fifid.com

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我的歪酷 非非共享界 · traylee · si je

0006406

㈡ 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 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 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 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 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 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 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 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 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 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㈡ 刺激性症状:

1.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较强的感觉。

2.感觉过度:感觉障碍基础上,感觉刺激域增高,反应强烈,时间延长。

3.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爬、束带等。 4.疼痛:局部、放射、牵涉性等。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 末梢型: 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多发性神经炎)

㈡ 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单神经损害:正中神经损害、股外侧皮神经炎) ㈢ 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颈椎病致C5-6神经根损害) ㈣ 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脊髓炎、压迫症)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

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髓

外肿瘤、脊髓外伤)

㈤ 脑干型:(脑血管病、肿瘤、炎症)

1. 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同侧

面部、对侧躯体)。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 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CVD)

㈦ 内囊型:“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CVD) ㈧ 皮质型: 对侧单肢感觉障碍。(CVD)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 动 系 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 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

小脑系统。

随 意 运 动 系 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① 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躯体皮质定位顺序。

②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从运动中枢神经元(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了

锥体束(锥体系)。

锥体束实际上是由皮质脑干(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两部

分的传导束组成。

③ 下运动神经元

脑干的运动神经核细胞,脊髓的前角细胞。 运动中枢与肢体的关系是:对侧支配关系!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肌力的减弱或消失,称为:“瘫痪”。肌力完全丧失,称为完

全性瘫痪;肌力不完全丧失,称为不完全性瘫痪。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0度 完全瘫痪;

Ⅰ度 仅有肌肉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Ⅱ度 只能平移运动;

Ⅲ度 能作抬高运动,不能对抗外力; Ⅳ度 能抵抗阻力运动; Ⅴ度 正常肌力。 2.瘫痪的性质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肌 张 力 腱 反 射 病理反射 肌 萎 缩

3.瘫痪的形式

增 高 增 强 有 无 减 低 减弱或消失 无 明 显 ⑴单瘫、 ⑵偏瘫、 ⑶交叉瘫、 ⑷截瘫、 ⑸四肢瘫。 三.瘫痪的定位诊断(瘫痪的类型) ㈠.中枢性瘫痪

1.皮质型: ⑴刺激性:对侧肢体乍克逊癫痫发作。

⑵破坏性:(“单瘫”)

2.内囊型:(“三偏”): 对侧肢体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

3.脑干型(“交叉瘫”): 同侧颅神经瘫,及对侧身体中枢性瘫。 ⑴中脑: 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⑵桥脑: 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展、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4.脊髓型:(“截瘫”“四肢瘫”):

无颅神经损害,损害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常伴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⑴高颈段(C1-4 ):四肢中枢性瘫

⑵颈膨大(C5-T1):上肢周围性瘫,下肢中枢性瘫 ⑶胸 段(T2-12):下肢中枢性瘫

⑷腰膨大(L1-S2):下肢周围性瘫

▲ 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同侧肢瘫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㈡.周围性瘫痪

5.前角型: 节段性弛缓性瘫,无伴感觉障碍,可伴肌束或肌纤维颤动。

6.前根型: 节段性弛缓性瘫,常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7.末梢型: 四肢远端性对称性弛缓性瘫伴感觉障碍。

锥 体 外 系 统

㈠.解剖生理

锥体外系统(纹状体)的主要功能:①调节身体的姿势;②维持(动作时)一定的肌张力;③负担半自动的刻板的及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 ㈡.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统病变时,产生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

症状。

1. 旧纹状体病变(又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病变部位:黑质、苍白球。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减少,静

止性震颤。

2.新纹状体病变(又称:肌张力降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病变部位:尾状核、壳核。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运动增

多(不自主运动)。

小 脑 系 统 ㈠. 解剖生理

小脑的主要功能: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 (小脑半球与肢体是同侧支配关系) ㈡. 临床表现

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平衡障碍,肌张力减低。 1.小脑中线(蚓部)损害:

头、躯干、双下肢共济失调;醉汉步态;言语障碍。(多见于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2.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上肢较下肢重,精细动作最重;眼球震颤;肌回跳现象阳性。(见于小脑肿瘤、星形胶质细胞瘤等)

反 射

反射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反射最基本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5个部分,即: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元、③连络神经元、④传出神经元、⑤效应器。

因为每个反射弧都是通过它自己固定的脊髓节段、和传入、传出的周围神经,所以,通过对反射的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或判断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故其对定位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㈠ 深反射(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指肌肉受到突然的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临床上常通过刺激(叩击)肌腱引起这种反射,又称为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 (颈 5-6) 2.肱三头肌反射 (颈 6-7) 3.桡骨膜反射 (颈 5-8) 4.膝反射 (腰 2-4) 5.踝(跟腱)反射 (骶 1-2)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①周围性瘫痪,②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 ③神经性休克,④深昏迷、深睡、深麻醉、或大量镇静, ④某些健康人(另外: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者,可转移注意力克服)

08vnk2yuna9kcek7hm3l8mqar1ru5x013d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