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效益审计的理性思考
摘 要 从审计的 发展 、审计思路、审计对象和 内容 等角度解析效益审计,并从审计的一般 理论 出发,指出了 目前 效益审计实务中在确定与表达审计目标时存在的几种审计误区。
关键词 效益审计 审计目标 审计误区
1 从审计发展看,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 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
审计基于受托关系而产生,并随着 社会 经济 的发展而发展。从社会审计的发展轨迹来看,主要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 会计 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审计目标从防护性、公证性不断向管理效益延伸。审计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属性和职能,所改变的主要是其表现形式,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审计期望值的改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社会信用比较好、 法律 意识比较强,真实性合法性 问题 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的焦点就转向关注效益问题。从我国来看,1994年出台的《审计法》确定了国家审计的三大目标,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可见,从立法初始阶段,效益就已确定为审计工作的目标,只是由于目前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真实、合法问题还未很好解决,所以效益问题成为审计的焦点还有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效益审计只是审计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神秘、不可捉摸的全新的业务活动。开展效益审计必须遵循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 方法 。同时,不同的审计主体(国家、社会、内部审计)开展效益审计,在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上也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2 从审计思路看,效益审计不能混同于效益评估
有人认为,项目或单位的绩效可以授权内部审计人员自行评估,也可以由政府审计部门或由中介机构评估,绩效评估以授权或委托的形式让独立的机构来进行就是绩效审计。 虽然效益审计和绩效评估的重要意义都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加强责任,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但是,从涉及的内容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绩效评估可以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评价,而效益审计多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有关人员在 研究 国外效益审计报告时发现,几乎没有哪一个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的。从审计和评估的产生基础看,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而评估产生于交易。由于产生的基础不同,二者在本质属性和职能作用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在技术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显然,不能因为在主体身份的独立性上相同就把审计和评估混为一谈,也不能因为都有评价的职能就把审计和评估混为一谈。同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审计人员所开展的活动,也不都是审计活动,还有其他监督服务活动。将效益审计等同于对单位绩效的全面评估,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会丢失审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效益审计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带来消极 影响 或障碍。
[关于,效益,审计,其他论文文档]关于效益审计的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