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
①
史艳1a,王飞1a,李跃峰1a,张培1a,张志革1b,宋利1a,史凤丽1a 【摘 要】[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 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MFM-88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脑性瘫痪;痉挛型;康复;家庭康复
[本文著录格式] 史艳,王飞,李跃峰,等.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5):420-422.
脑瘫患儿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使其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单一的治疗方法或模式难以收到理想的疗效[1]。家庭是患儿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脑瘫患儿不可能长期在医院治疗,大多数康复治疗可以由家长在家中进行。优化家庭康复环境,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患儿身心全面康
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门诊接受诊断、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2例,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纳入标准: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任意时段或多时段存在高危因素;生命体征稳定;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严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 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脑瘫分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家长同时进行家庭康复培训。对照组患儿因家庭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治疗或间断康复治疗,不能完全按照患儿病情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
1.2.1 综合康复 包括Rood法、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牵拉等系统抗痉挛治疗,Bobath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在门诊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形式有集体训练、个体训练、小组训练等。每项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 d,共6个月。
1.2.2 家庭康复指导 ①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医院进行康复治疗。②固定一名家长陪伴治疗全过程,康复医师、治疗师面对面对患儿家长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指导。③根据运动处方指导患儿家长进行系统的个体化家庭康复训练,注重将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游戏贯
穿于治疗中。④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指导患儿家长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关注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及负性心理并积极给予心理干预,引导患儿家长避免过度溺爱、斥责患儿,注重为患儿提供群体活动的机会。⑤指导患儿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姿势护理等指导。⑥指导患儿家长进行家庭环境及设施的改造,做到安全、整洁、舒适、无障碍,使其适合患儿的生活与康复训练,如无门槛设置,地面改造为防滑设计,指导患儿家长设计制作适合患儿病情的座椅、餐桌、坐便器、浴盆、餐具等,患儿居住生活、训练的环境颜色应鲜艳活泼。⑦指导患儿家长制作简单的康复器具:滚筒、站立架、楔形板、分指板等。
1.2.3 运动处方的执行 体现个体化方案。在家庭进行康复训练时,采取被动-辅助-主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将游戏融入康复训练中。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3]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用总百分率表示;采用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4]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量表评分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GMFM-88总百分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