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1 课时 教者 总课时数:21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了解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3、知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 与技能 教 学 目 标 4、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实验然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病毒的基本结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 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探究细菌的生命活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手上有细菌;细菌太小,肉眼看不见 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配等)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习的热情。3分 一导: 我们手上有细菌吗?我们时时刻刻与细菌打交道,为什么却不了解细菌呢? 1
二、动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58-59“细菌发现史” ⑴列文·虎克与细菌的发现 ⑵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⑶巴斯德其它的贡献 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启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并展示电镜下拍摄到的大头针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 2、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 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4、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思考: 1、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2、在结构组成上,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引导学生区分自养和异养
阅读教材,了解虎克和巴斯德在细菌发现史上的贡献 讨论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观察、思考、讨论 1、明确细菌个体 十分微小,只有在高倍镜或电镜下才能看见 2、了解细菌的三种 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确定细菌的命名) 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这能力。 2、通过了解细菌发现史,使学生认同科学发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8分 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细菌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6分 1、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思考、讨论 比较、归纳的能力。 1、细菌由细胞构成,所有的 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单细2、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自胞的特点要强调) 主观察对比,主动获取知识 2、分组讨论细菌结构特点, 2
知识点二 细菌的繁殖 1、引导学生总结细菌 的生殖方式 2、通过“技能训练” 中的生活例子,引导学 生进行简单运算 3、组织学生讨论并指 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会不会死亡? 知识点三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1、展示录像:芽孢形成过程和芽孢的作用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芽孢的特性 3、通过“月球上的细菌”这一小故事,介绍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 4、芽孢与孢子之间的区别 三、总 1、组织学生讨论: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2、对学生答案做出评价并加以补充。 3、在学生所谈收获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完成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比较表格。 (对特殊结构荚膜、鞭毛,应说明不是所有细菌都有的) 3、通过对三者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回顾细胞分裂的过程,掌握细菌的分裂生殖。 2、通过计算和展示的材料了解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惊人的数量。并对搞好卫生进行讨论。 1学生试推断结果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判断自己结论的对错 3.聆听讲解,深化自己的理解;明确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分抵抗力,灭菌 通过讨论,对概念进行比较,澄清模糊认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强化学生图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10分 1、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7分 1、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现实性 2、通过趣味性、科学性并重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 6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