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公元前771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C。材料中秦、齐并称为 “帝”,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D。
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 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 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 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分析可知,西周时期,平民可以通过对“德行道艺”的考核进入朝廷任职,
- 1 -
这与后世的察举选官制度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朝廷官员的选拔,与诸侯国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仍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材料并未表明新的选官方式取代世卿世禄制成为主流,世卿世禄制并未被破坏;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将平民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并不威胁天子的地位,破坏礼乐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C.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不能说明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排除A;根据“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可以得出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正确,B错误; 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答案选C选项。 4.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B.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 2 -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诗经》载:“十月纳禾稼……禾麻菽麦。”《左传》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孟子》云:“今夫麰麦(大麦)播种……日(夏)至之时,皆熟矣。”据此可知(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C. 小麦种植、成熟时间在传播中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诗经》记载麦子在“十月”收割,《左传》记载麦子“四月”收割,《孟子》却说收割是在夏至之时。可以据此推测当时麦子在传播,播种过程中,成熟时间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中外的比较,或中原与其他地方的比较,故A、B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969年,宋太祖“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这一制度( ) A. 挽救了北宋时期的财政危机 C. 反映了诚信交易的契约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可知,该规定这使土地买卖空前活跃,不利于自耕农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自耕农经济的日益衰退,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买卖土地缴纳契税问题,并且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财政危机,A错误;材料显示政府规定土地买卖交税的制度,不是反映契约精神,C 错误;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费和养兵政策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材料内容不是出现的原因,故D错误。
- 3 -
B. 中原小麦种植技术逐渐外传 D. 这些记载已完全违背了史实
B. 导致了自农耕经济日益衰退 D. 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7.《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
8.“(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 A. 家庭劳力分工明确 C. 高产农作物的引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动员他们家庭
B.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反映的是家庭手工
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反映了当时家庭劳力分工明确、农产品商品化提高、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表述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是9.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经济商品化
B.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 封建地租货币化
- 4 -
D.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盛行定额租制”“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中可知,江南地区土地地租并不是唯一租佃,开始向其他租佃方式转变,也说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变化,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商品化属于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明确说明货币地租化,故C项错误。 10.黄宗羲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 C. 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对近代中国民权意识产生影响,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分封制的看法,故A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清初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对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看法,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
- 5 -
B.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D.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