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五章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第一节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一)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这是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来访者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

由于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罗杰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于此种人类的天性。以后,他更加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他从其对个体和小组治疗的经验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

[3]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

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

实现的倾向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因此,咨询或治疗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以重新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

不过,对于人来说似乎存在着两种动机系统,即其机体的实现倾向和其有意识的自我的实现倾向。随着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发展,实现的倾向更多地被用于表达自我概念的实现了,而这种实现的倾向既可能与有机体的实现倾向相似,也可能与之不同。

罗杰斯的关于实现的倾向的观点受到马斯洛的动机与需要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的理论的影响,亦受到安雅尔(Angyal)等人的影响。 (三)对人的其他看法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而且,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这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对人的看法的要点之一。

二、心理冲突的根源 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2、自我的形成

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2-3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成人传递给儿童,形成“理想自我”。在此过程中,如果儿童得到的是关怀、尊重、爱抚等积极的关注,对自我(现实自我)就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自我就会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常有附带条件,即只对符合成人价值观念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给予斥责。这种附带条件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逐渐内化,成为儿童的行为准则,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与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就会出现。 3、“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是心理异常的原因

自我冲突是由于外界环境不良,如不被接纳,或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要忽视自己的感受而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从而陷入困惑,产生憎恨、恼怒、焦虑、失望、悲痛等不健康心理。 (1)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不一致

当经验或体验被准确地言语化,并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时,就可以认为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是一致的,或者说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是协调一致的。而当经验或体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这种不一致既可在经验或体验是积极的情况下产生,也可在它是消极的情况下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大多具有很低的自我概念,经常否认和歪曲来自外部的积极的信息反馈,也常抑制来自其自身的积极的情感。 (2)潜识(subcention)、防御和焦虑

罗杰斯用潜识或前知觉(Pre-Perception)的概念来解释与实现的倾向有关的自身感觉及本体体验被否认或被歪曲的机制。潜识包括有对经验或体验的过滤机制,它会消除或改造矛盾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对个体有威胁的经验或体验。因此,有机体在不用牵涉到意识或知觉的更高一级的神经中枢的情况下,就可以辨别经验或体验的意义了。潜识的过程就是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用以对那些可能对个体现有的自我概念及其构成具有威胁的经验、体验作出反应。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是有机体对潜识中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矛盾的反应。当这种矛盾或不一致有可能进入知觉或意识,并可能因此而迫使当前主要的自我概念产生变化时,焦虑就会因此而生[4]。 (3)崩溃和紊乱状态

简单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调。适应程度低的人的自我概念常常阻碍了他自身的感觉和对本体体验的准确的知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突然出现某种特别重要的经验、体验或在某一领域中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防御过程就可能失灵,不能成功地控制局面。这样,不仅因其自我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而产生焦虑,而且由于防御过程失败,这种经验或体验就可能言语化而被意识到。此时个体就不得不面对着那些他所否认的经验或体验,而这些东西又超出了他所能把握的范围。其结果就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甚至于可能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4]。罗杰斯提到,当个体寻求“治疗”时,精神崩溃就已发生了。而一旦出现了精神崩溃的现象,防御过程就开始起保护个体免受由不一致的知觉带来的痛楚和焦虑的干扰作用了。

(三)提供良好环境,促进自我的成长

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处于被接纳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调节自我冲突,利用个体固有的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自我完善。 三个要点:第一,真诚相待 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第三,准确的共情 1、真诚

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8bm32jydi3sk4u08kf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