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筛选简历
不管求职简历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一般的简历所包含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如求职者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个人身体特征等);受教育经历(上学经历和培训经历);相关技能(求职者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及获得的各种证书,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工作经历(如曾经从事过的工作;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则是个人从事的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自我评价(如个人自身的特长、个性、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求职动机等)。面对成百上千份经过巧妙修饰的简历,招聘人员如何善于运用以下几招筛选简历的方法技巧,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简历筛选的效率和效果。
招式一:优先考虑“硬性指标”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用人要求。有些岗位对硬性指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些岗位则对硬性指标要求不是很严格。
表现之一:对性别的要求。如前台通常要求为女性。表现之二: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如研发人员。
表现之三: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如管理岗位。表现之四:对年龄的要求。如酒店服务生。
1 / 6
如果所聘岗位对某些硬性指标要求很严格,则招聘人员在筛选简历时首先应该关注这些硬性指标,如果这些硬性指标不符合职位要求则可以把该简历直接筛选掉。
招式二:警惕“含糊”信息
求职者在撰写简历时常常会隐藏一些不利信息,夸大一些有利信息,而达到此目的常用方法技巧之一就是运用含糊字眼
表现之一:水平含糊。例如,一位大学毕业生的简历中有这样的描述:“英语水平: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用这种含糊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技能水平,基本可以推测该名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通过英语最基本的四级。
表现之二:教育经历含糊。学历一般是非常硬性的指标,所以求职者可能会做一些处理。例如,一位自考的大学毕业生,对受教育类型不做说明,从简历中受教育时间看很容易误以为是统招统分的学生。因此,用人单位在制作求职申请表时最好特别注明 “受教育类型”
表现之三:时间含糊。例如,有一份简历是这样写的:“1999
-2003,××大学管理学院;2004-2006,××有限公司 ”,如果从
“年份”上看,一般人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里的空隙很大。如果这个人于 2003 年 7 月份大学毕业,2004 年 7 月份就职, 中间就会有一年的空档。仅从年份上看,中间甚至可以产生近两
2 / 6
年的空档,如 2003 年 1 月到 2004 年 12 月。所以,用人单位在制作求职申请表时通常需要特别注明求职者对时间的描述要具体到某年某月。
招式三:分析“逻辑性”
在审查简历时,要关注简历中有关信息的逻辑性,如简历中的描述是否符合逻辑性、是否符合应聘者的真实身份、是否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等。
表现之一:不合逻辑。例如,一位求职者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列举了一些著名的企业和一些高级职位,而他所应聘的却只是一个普通职位,这种不合常情的事情就需引起注意。
表现之二:不合身份。例如,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中, 有关社会实践的部分有以下描述:“在××公司,负责销售工作”。类似这样的表述明显不符合求职者的身份,公司会让一位做兼职的大学生负责销售工作,让人怀疑
表现之三:前后矛盾。例如,笔者曾经筛选过的一份简历中有以下信息“出生年月:1985 年 8 月;学历:中专;教育经历:1997 年 9 月进入××中专;工作经历:2001 年进入××公司”。在这份简历中,存在明显矛盾的地方。从时间推算,这位求职者应该是 12 岁进入中专学习,16 岁进入一家公司工作。按照现在的教育制度,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