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40例相关分析
戴勇传1,顾 苗2
【摘 要】[摘 要] 目的:比较鼻内镜与传统额镜两种方式下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磨削切除术40例(内镜组),同时选择传统额镜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3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方式下的疗效、手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时间。结果:内镜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磨削切除术与传统额镜照明下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比较疗效相似,但鼻内镜下手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3(033)004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内镜手术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在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明显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不仅影响鼻腔的通气功能,还能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和鼻窦的引流通畅,以致进一步引发鼻窦炎、鼻息肉等病变[1]。大多数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无缓解,需经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学习期间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下鼻甲磨削切除术与本院传统额镜照明下前鼻镜引导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磨削切除术患者40例(内镜组),同期选取本院传统额镜照明下前鼻镜引导下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30例(对照组)。内镜组中男33例,女7例,年龄 18~71 岁,平均(32.8±13.5)岁;对照组中男 20例,女 10 例,年龄 15~64 岁,平均(30.3±12.3)岁。所有患者术前检查都有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厚,不伴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窦CT检查鼻窦未见异常,既往无鼻腔手术史,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术中麻醉均满意,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施行手术,患者术后均随访半年。 1.2 手术方法
1.2.1 内镜组 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在视屏鼻内镜下取鼻中隔左侧前方黏膜切口,一次性切开黏软骨膜后分离左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离断鼻中隔软骨与骨交接处进入对侧分离右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去除偏曲的骨与软骨,内镜下用动力系统切吸器对肥厚的下鼻甲进行磨削,双侧鼻腔止血海绵填塞。
1.2.2 对照组 所有患者行局部黏膜表面麻醉及浸润麻醉,在额镜照明前鼻镜引导下行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弧型切口,切开黏软骨膜后分离两侧的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组织,尽量保留非偏曲部分的软骨和骨组织,直视下用下鼻甲剪对肥厚的下鼻甲进行处理,双侧鼻腔止血海绵填塞。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下鼻腔通气功能,测量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的间距;记录术后出血,术腔黏连,感染,鼻腔干燥等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时间。
1.4 疗效标准 治愈:鼻中隔完全居中,鼻腔通气良好,鼻腔黏膜恢复正常,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的间距>3 mm;显效:鼻中隔居中,鼻腔通气明显好转,呈间歇性鼻塞,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的间距<3 mm;无效:鼻中隔仍有偏曲,鼻腔仍不通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疗效及手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及手术后恢复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内镜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共1例,为鼻腔出血;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6例,分其中鼻腔出血2例,术腔黏连3例,感染伴鼻腔干燥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1,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常伴有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厚,手术时常采用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手术治疗目的是凿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组织,切除对侧肥厚的下鼻甲组织,减少鼻腔的通气阻力,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手术在额镜反光直视下进行,视野狭小,特别是处理鼻中隔后端严重的骨嵴或距状突手术视野不清,操作困难,任凭手术者的经验和手感进行分离,同时对切除部分下鼻甲后端肥厚者操作不便,易损伤鼻甲功能,易引起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