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某种选定得表达工具给出清晰得描述。
5.数据库设计得任务:依据数据库得规范化理论,按一定得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得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得数据组织结构。
数据库设计得步骤: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概念设计得方法就是E—R图,E—R图就是由实体与属性、联系组成,联系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类型。
逻辑设计得方法:范式,关系模型 6.安全控制技术
网络安全应具有得五个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四、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设计阶段得主要成果就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它既就是新系统得物理模型,也就是系统实施得主要依据.
第七章 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就就是将系统设计得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形象得讲就就是“按图施工”,具体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系统切换等.这一阶段得成果就是用户操作手册、 一、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就是指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把系统设计得结果翻译成可为计算机理解,可执行得代码过程,就是指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得过程,包括准备工作、编码、代码审查、缺陷跟踪与改错与调试等若干活动。
程序质量得评价指标:可靠性指标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得内容:一方面就是程序或系统得安全可靠性,这些工作一般都要靠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来严格定义;另一方面就是程序运行得可靠性。
规范性就是指系统得划分,书写得格式、变量得命名等都按照统一得规范进行,这样对于程序今后得阅读、修改与维护都就是十分必要得。可读性指程序得内容清晰、明了、便于阅读与理解,没有太多繁杂得技巧。
可维护性就是指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适应性就是指程序交付使用后,若应用问题或外界环境有了变化时,调整与修改程序比较简便易行. 程序得注释:分为两类序言性注释与描述性注释。
序言性注释出现在模块首部,描述性注释嵌在程序中,用来说明程序段得功能或数据得状态。 代码审查就是指用人工得方法与辅助工具“读”代码得过程,就是保证软件质量得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它属于单元测试得一种方法。 二、系统测试
1.系统测试就是对程序设计工作得检验,指为了寻找错误而执行程序得过程。
(1)测试就是为了发现程序中得错误而执行程序得过程.
(2)好得测试方案就是极尽其可能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得错误得测试方案。 (3)成功得测试就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得错误得测试. 测试只能找出程序中得错误,不能证明程序中没有错误。
系统测试得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系统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发现得错误、测试总结报告。
2.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得定义,具体方法比较:
黑盒测试法(Black—Box Testing)就是测试者把程序瞧成就是一个黑盒,即测试者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而仅仅关心寻找程序未按规范运行得情况, 并且仅仅按程序得规范导出测试数据.
白盒测试法(White—Box Testing)就是把软件瞧成装在一个透明得白盒子里,也就就是完全了解软件得结构与处理过程。这种方法按照软件得内部逻辑测试软件,检验软件中得每条通路就是否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这种方法就是从检查程序得逻辑着手进行测试,允许人们检查程序得内部结构。 黑盒测试得具体方法:等价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
白盒测试得具体方法: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 3.系统测试得策略、原则与步骤
(1)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得方法;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补充测试用例;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用例;对照软件逻辑,检查已经设计出得测试用例。
(2)原则:确定预期得输出结果;应避免测试自己得程序;进行破坏性测试;除了检查程序就是否做了它应该做得工作,还应检查程序就是否做了它不该做得事情;应保留测试数据,以便程序修改后进行再测试. (3)步骤:按照“自底向上\得原则按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测试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测试工作。模块测试也称单元测试,其目得就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测试所发现得问题大部分都就是程序设计或者详细设计中得错误。
子系统测试又称分调,就是在模块测试得基础上进行得。 它把经过测试得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渐增式测试与非渐增式测试)
系统总体测试又称总调,就是将经过测试得若干个子系统组装在一起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与程序设计中得错误,验证系统得功能就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得要求. 三、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就是指新系统与旧系统得交替,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这个过程就就是系统切换过程。
系统切换前得准备工作:用户培训、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用户培训工作中,系统操作员得培训就是人员培训工作得重点,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期间发生得故障,大多数就是由于使用方法错误所造成得。
系统切换得方式: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分段切换三种。
直接切换:在原有系统停止运行得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这种方式人力与费用最省,但风险最大。平行切换:新老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得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换下原有系统。优点就是风险较小,缺点就是人力与费用消耗较大。分段切换:采取分期分批逐步切换得策略,实际上就是直接切换与平行切换这两种方式得结合。一般比较大得系统采用这种方式较适宜,它能保证平稳运行,费用也不太大.
第八章 运行管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复杂得人机系统,系统内外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得或机器得因素都不断地在变化着,为了使系统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变化得环境,逐步得完善,就必须进行系统得维护。同时,为了总结管理信息系统得运行效果,必须在适当得时候着手系统评价工作。 一、系统运行得管理组织
1.设置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与岗位时主要依据得原则:(1)效率原则,组织结构设置必须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与明确分配责、权、利,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得效率性,保持运行与协调得(2)精简原则,对一些已有得业务性质相同或类似得部门进行岗位简化合并,也指通顺畅.过用全新得设置替代旧得设置来适应新需求、新发展。(3)灵活性原则,一就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得传统、业务类型、人才构成等多方面得情况作出选择;二就是随着信息化建设得推进,信息化管理职能会有所变化,职能重点发生改变,职能组成有增有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机构与岗位得调整。(4)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岗位设定上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唯一性,每项职能都能落实,每项工作都要相应得部门与人员负责。同时,坚决避免因人设事、设岗。
2.运行管理机构得人员构成:网络组、硬件组、软件组、业务组、行政组。
3.首席信息官(CIO):CIO作为企业得主要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从企业得全局与整体需求出发,直接领导与参与企业得信息管理工作,并担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高层管理之间沟通与对话得桥梁职责。CIO得主要职能:(1)参谋作用,CIO得主要任务就是为CEO做参谋,把信息论、控制论、现代管理等理念应用与企业管理操作中。(2)桥梁作用,就是战略整合得桥梁。(3)企业信息化得总领队。(4)信息化培训.CIO机制就是以企业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得信息化管理体系。
4.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就是系统正常运行得有效保障.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运行操作规程、运行记录制度。 二、系统运行维护
1.系统维护得内容包括:硬件设备得维护、系统软件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网络维护、数据维护与运行环境六部分内容.
硬件维护由专职得硬件维护人员来负责,有两种类型:定期保养性维护、突发性故障维修。 系统软件维护得对象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程序与系统支持程序两类。 应用软件维护,设计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
网络维护得主要目得就是保证通信得顺畅与网络得安全,网络维护得重点工作就是预防性维护。 数据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数据备份与恢复.
运行环境维护包括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度、电磁干扰、静电、噪音等.
2.在系统测试阶段已经对信息系统进行了大量得测试与修改工作,为什么还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软件维护呢?
答:(1)从系统测试得原理来瞧,任何测试都不能无穷无尽得进行,并且整个测试过程并不能够把程序中得所有错误都检查出来,因此,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仍会发现软件方面得错误,必须进行对其维护。(2)由于信息系统就是服务于各项管理活动得,而管理活动要随着客观环境与管理需求得变化而变化,因此必然要求应用程序也要随着变化,以满足这种不断变化得需求。(3)由于硬件就是不断发展得,相应得系统软件要不断地更新,为了延长系统得寿命,保证软件质量,必须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维护。
3.系统维护得分类:(1)改正性维护就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得错误,也称正确性维护。工作量占17%~21%左右。(2)适应性维护就是指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与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得修改.工作量占18%~25%左右.(3)完善性维护就是为扩充与改善系统性能而进行得修改。工作量占50%~66%左右。(4)预防性维护就是为了改进系统得可靠性与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得软硬件环境得变化,主动增加预防性得新功能,以使管理信息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工作量占4%左右。
4.系统维护得步骤:提出维护申请、技术评估、下达任务、制定详细计划、计划实施、组织验收、资料存档等7个阶段.
5.系统得可维护性可以定性得定义为: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与改进这个软件得难易程度.提高可维护性就是支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所有步骤得关键目标.
可维护性得评价指标:(1)可理解性指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结构、界面功能与内部过程得难易(3)可修改性指诊断与程度。(2)可测试性指诊断与测试得容易程度取决于易理解得程度。测试得容易程度与系统设计所制定得设计原则有直接关系。
提高系统可维护性得方法:(1)建立与健全各类系统开发得文档资料;(2)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得开发原则与规范来进行;(3)维护文档得可追踪性;(4)避免改旧错出新错得现象发生;(5)建立与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得管理制度. 三、系统评价
1、系统评价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新系统就是否达到了预期得目标;(2)新系统就是否具有较好得适应性与安全性;新系统就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得间接效益(3)(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等)(4)新系统就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得直接效益。
2、系统评价得目得:一就是检查系统得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就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二就是检查系统得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三就是检查系统得使用效果;四就是根据评审与分析得结果,找出系统得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3、系统得经济评价分为两方面即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
显性效益就是可以反映在会计账目上得,比如增加销售收入、消除交易成本、降低要素配置成本、节省库存成本、降低日常活动费用等。
隐性效益就是不能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得,比如提高企业得无形资产,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驱逐假冒、创新防伪等.
4、系统得技术评价得主要内容: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四个方面. 5、系统评价报告就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得评定与总结,也就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得依据。 评价报告得评价内容包括:技术性能指标评价、经济指标评价、综合性评价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