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应用广泛,几克——几百吨,机械性能高。 3 锻件尺寸精度差,材料利用率低。 4 只能用于形状简单的锻件。 5 劳动强度大(尤其手工)。
二 分类:1 手工锻:砧子,大、小锤,炉子等,小型件。 2 机器锻:空气缸、蒸汽—空气缸,冲击力 液压机、吨位 静压力 §1 几个主要工序
一 镦粗:截面增加、高度减小的工序。 应用:1)小截面变成大截面,高度减小件。 2)冲孔前,平整端面。
3)提高机械性能(细化组织、破坏碳化物)(与拔长配合) ※ H/D=0.8—2 一般毛坯 H/D=2—3 双鼓形 H/D>3 失稳
H/D<0.8 变形小、变形力大。
二 拔长:毛坯横截面减小,长度增加。 应用:1)减小截面,增加长度。
2)提高机械性能(与镦粗反复进行) ※ 1 拔长时不断翻转。
2 送进量: 合适:L/h=0.5—1 L/h>1 展宽过大,拔长效率↓ L/h<0.5 折叠 与双鼓形类似。 三 冲孔: 透孔、不透孔(盲孔) 开式冲孔
闭式冲孔—反挤压 ※ 1 开式冲孔,先镦平端面
2 冲通孔时:薄件—面冲通:H/D<0.125 实心单面冲孔 厚件双面冲: 一面冲2/3δ 反面冲通。
为拔冲头方便,冲孔时洒煤粉。
四 弯曲: 毛坯弯成一定角度。 外侧受拉
内侧受压 内侧起皱 ※ 弯曲角度不可太大,过大 外侧拉裂 §2 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原则: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符合自由锻工艺要求,节约金属,保证质量,提高生产率。 一 尽量避免锥体或斜面(因必用专用工具,成型困难)
二 锻件由几个简单几何体构成时,交接处不应形成空间曲线。 三 锻件不应设计出凸台、筋板。 四 椭圆形、工字形等避免。
五 截面变化不宜太大。 锻造比太大 六 外表面复杂的锻件不应设计 分别锻造、焊接或机械联接。
§3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制定
内容:由零件图→绘制锻件图→计算坯料质量和尺寸→选择锻造工序→设备和吨位→加热规范→规定技术要求→检验要求→编制劳动组织和工时。 一 绘制锻造图:根据零件图绘制
1 敷料:为简化锻件形状而增添的金属(也叫余块)。 2 加工余量:自由锻件精度、尺寸、表面质量较差。 需切削加工,所以,留余量。
3 锻造公差:锻件实际尺寸和名义尺寸之间所允许的最大偏差。 零件图用双点划线,锻件实线, 零件尺寸加括号,公差查手册。 二 计算坯料质量和尺寸
1 锻件的坯料质量 G坯料=G锻+G烧+G料头 G烧损=G锻×(2—3)% (首次) G锻×(1.5—2)% (二次以后) G料头=G锻×(2—4)% (钢材)
2 尺寸:与第一道工序的变形性质有关。 镦粗: 毛坯1.25<H/D<2.5 拔长: 钢锭坯料:y≥2.5—3 轧制钢料:y=1.3—1.5
坯料截面积=锻件最大部分截面×y 三 选择锻造工序:
包括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及修整工序。
根据锻件技术要求,坯料情况,生产批量等确定。 一般:盘类:镦粗、(或拔长、镦粗)冲孔。 轴类:拔长(拔+镦粗)、压肩。 筒类:镦粗(镦+拔)、冲孔、在心轴上拔长。 环类:镦粗(拔+镦)、冲孔。 四 选择锻造设备
镦粗:G=(0.002—0.003)kF(kg)
k为系数,与ζb有关,F为锻件镦粗后与工具接触面水平投影.(mm2) 拔长: G=2.5F (kg)
F—坯料横截面面积(cm2) 五 加热 新书 P72 表3—4
六 锻后冷却及热处理 空冷 坑冷 炉冷
退火 正火(+高温回火) 工具钢:正火或球化退火 中碳钢、合金钢:一般调质。(对于不进行最终热处理) 作业: 在如图两种砧铁上拔长时,效果有何不同? 第三章 模锻
模锻:金属坯料在模具中成型,得到与模膛形状相符的锻件。 一 特点
优点:1 操作技术要求不高,生产率高。
2 尺寸精确,加工余量小。 3 形状较复杂。
4 节省材料,减少切削量,降低成本(批量)。
缺点:1 受设备吨位限制,质量不能太大(150kg以下) 2 锻模成本高,不宜于小批、单件生产。 3 劳动强度较低。 二 设备:锤和压力机 区别 框架 间隙 砧座 自由锻锤 模锻锤 不封闭 封闭 较大 较小 较轻10—20倍吨位 较重 20—25倍吨位 模锻件质量除由模具控制外,模锻设备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1 锤上模锻 一 工艺规程制定:
(1) 根据锻件类型及具体生产条件确定合理工艺方案。 (2) 由零件图及工艺方案→锻件图。
(3) 确定工步,进行模膛设计和工步设计。 (4) 计算毛坯质量、尺寸、确定设备吨位。 (5) 设计锻模
(6) 确定切边、冲孔工序并设计相应模具。 (7) 加热、冷却、热处理规范。 (8) 确定校正、清理工艺及设备 1 确定工艺方案: 1) 长轴类锻件
拔长—滚压—预锻—终锻 同一模具上设置 2) 短轴类(盘类)件
镦粗—终锻 镦粗—预锻—终锻 2 制定锻件图 1) 选分模面:(关系到出模、成型、材料利用率等) 原则:a、 保证锻件能完整地从模膛中取出 b、 使模膛浅而宽,便于加工、利于金属流动
c、 应使上、下模膛沿分模面的轮廓一致,便于检查上、下模错移d、 分模面应使锻件上敷料最少 e、 分模面尽量选平面
f、 有流线要求时,依受载情况确定 2) 确定余量、公差、敷料
机械加工余量:一般1—4mm, 比自由锻小的多。 公差: 一般±0.3—3mm a、 模膛公差
b、 防止上、下模没闭合,金属没充满模膛 c、 上、下模错移 d、 模膛磨损、变形等
敷料:为简化形状,d<25—30mm,孔不锻出 3) 确定模锻斜度
锻件上平行于锤击方向必有斜度,以利于取件,且锻件冷却收缩,锻模回弹。
一般钢件外模锻斜度 α=5—15° 内斜度比外斜度大 2—3°,因为内壁冷缩,夹紧工件。
4) 确定圆角半径:锻件两平面交接处均要做成圆角。 a、 金属易于充满模膛
b、 模凹角处易应力集中、裂纹
c、 凸尖角处有圆角磨损减轻,提高模具寿命 d、 避免拉断流线 e、 冲孔连皮
d>25 冲孔,连皮厚度与孔径d有关, d=30—80mm时, s=4—8mm 3 确定模锻工步 与确定的工艺方案一致
模膛—制坯模膛—拔长、滚压、弯曲、切断 模锻模膛—预锻模膛和终锻模膛 1) 制坯模膛 作用:(1)使坯料形状和尺寸接近锻件(为预锻和终锻做准备) (2)清除坯料表面的金属氧化皮
a、 拔长模膛:减少某部分横截面,以增加其长度, 闭式、开式,一般设在锻模边缘,需翻转。
b、 滚压模膛:减少某部分横截面,以增加另一部分横截面, 使金属按锻件形状分布。
开式:横截面相差不大 —— 操作时不需翻转 闭式:最大、最小横截面相差大
c、弯曲模膛:需弯曲的杆类件,用弯曲模膛来弯曲坯料,转90°放入模膛 成型。
d、切断模膛:它是在上、下模的角组成的一对刀口,单件时用来切下锻件或切下钳口;多件时,用它分离单件。 除上述模膛外,还有镦粗、压扁等制坯模膛。 2)模锻模膛
(1) 预锻模膛
1) 使坯料变形到接近于锻件的形状、尺寸,使金属易于充满终锻模膛。 2) 减少对终锻模膛的磨损,提高锻模寿命。 Δ与终锻模膛区别:斜度和圆角大,没有飞边槽。 Δ形状简单、小批量、可不用锻模。
(2) 终锻模膛:使坯料变形成锻件图上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精度。 ※ (a)因热胀冷缩,终锻模膛尺寸要比锻件尺寸放大一个收缩量。 (b)模膛四周有飞边槽—增加金属从模膛中流出阻力,容纳多余的金属。 (c)对于有通孔件,留有冲孔连皮。 4 计算毛坯质量和尺寸,确定设备吨位 G坯=G锻+G飞+G氧+G连皮 G飞=G锻×(15—25)% G氧=(G锻+G飞)×(3—4)%
尺寸: 盘类件: 镦粗为主 1.25<H坯/D坯<2.5
长轴类:以拔长为主 L坯=(1.05—1.30)V坯/F坯 =(1.34—1.66)V坯/D2坯
吨位:G= p (kN) p= k1k2ζsF/1000(kN)
k1——变形速度系数2.5—3.5 k2—变形系数与摩擦条件系数 F—包含飞边在内的锻件最大截面
5 锻模设计 模块尺寸、燕尾、起重孔等 6 切边、冲孔模具设计
7 确定加热、冷却和热处理规范
加热:火焰加热、电加热 加热速度依坯料尺寸、成分、组织、性能等制定。 冷却:依具体坯料情况确定。
热处理:改善组织、性能、消除内应力,退火、正火、调质、高温回火等。 8 确定校正、清理
校正变形:终锻模膛、校正模
清理:去毛刺、氧化皮 、切边、冲孔。
精压:压力机上,平面精压、体积精压、提高精度 精度可达:±0.1—0.25mm 粗糙度:Ra=1.6—0.8μm
二 模锻零件结构工艺性
设计模锻件时,应根据模锻特点和工艺要求,使零件结构符合下列原则,以便于模锻生产和降低成本。 1 必须具有合理的分模面(锻件易取出,敷料少,锻模易做)。 2 模锻斜度、圆角
3 非加工面尺寸精度要符合模锻生产工艺,加工面留余量。 4 锻件形状尽量简单对称,各截面差不可太大。 5 尽量避免深孔、多孔。(简化模具制造、提高寿命) 6 若形状复杂,用锻焊结构,减少敷料。 §2 胎模锻
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模生产模锻件的工艺方法。 一 特点:1 与自由锻对比
1) 锻件形状、尺寸与锻工技术无关,操作简单η↑
2) 精度高,敷料少,加工余量,节省金属,减轻后续加工的工作量。 3) 内部组织、纤维分布更合理。 2 与模锻比
1) 扩大自由锻设备生产范围,设备简单 2) 局部成型,小设备干大活
3) 模局不固定,成本低,可一个以上分模面,件可复杂 4) 锻件质量比模锻差(形状、尺寸精度、余量) 整形模:
成型模:导柱、定位、切边、冲孔。 §3 其它设备上的模锻 作业:
1 改正模锻件不合理处。
2 下图零件采用锤上模锻制造,选最佳分模面。 1 圆角、拔模斜度、分模面、冲孔连皮。 2 了解分模面选择原则
第四章 板料冲压
板料冲压: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成型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