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m,主要由浅红、黄灰色砂质粘土组成,下部含2—6层古土壤及小型钙质结核、冲积砾石,上部一般为红黄土夹古土壤及小的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地貌上多形成陡壁、黄土柱等。
四、矿井充水条件
本井田四界均为人为边界,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和该矿目前涌水情况综合分析,本矿井充水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奥陶系岩溶水的补给主要为基岩裸露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井田内奥灰水属区域岩溶水径流区,岩溶水由南向北方向运移,本井田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在798m。
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砂岩裂隙水,在接受大气降水和季节性河流以及上覆含水层的入渗补给后,顺岩层倾斜方向运移,上部含水层在沟谷中以侵蚀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下部含水层顺层向西排出井田外。现采煤矿的矿坑排水和民井开采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根据井田含水层发育情况并结合本矿和周围生产矿井井下涌水情况综合分析,该矿井的充水因素主要有:
(1)地表水对开采煤矿的影响
井田内有锄沟,井田东部外围有罗侯沟,均为季节性流水,随着煤矿的开采,顶部岩层将遭到破坏,会使地表岩层裂隙加大、增多,甚至形成地面塌陷,因此一定要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沟谷地表水及泥砂贯入矿坑,造成危害。
(2)构造对开采煤层的影响
井田地层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地层平缓,倾角为3~7°。在井田中东部发育一背斜,轴迹总体走向为北东-
11
南西向,两翼产状均较平缓,倾角5°,为一宽缓的对称背斜;另在井田南部发育一向斜,轴迹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两翼产状均较平缓,倾角6°,为一对称的向斜。但由于奥灰水水头均高于主采5、8、9、10号煤层底板,一但有断层存在,有可能形成导水通道,使岩溶水涌入矿井,造成水害,因此一定要重视对隐伏断层以及其它构造形迹的发现与研究。以防断层导水造成淹矿事故。
(3)采空区积水对开采煤层的影响
据调查,根据采煤方法、地层产状、顶底板岩性及其稳定性、返水孔情况,确定本区存在16块采空积水区,另外据调查采空区都有一定积气存在。
详见采空区情况统计表。
式中:—老空积水的静储量(m3);
—小窑老空积水区平面积(m2);
—煤层采厚(m); —煤层倾角(°);
—老空区充水系数,取0.3。
经计算10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为0.036MPa/m,小于临界值0.06MPa/m,属岩层受构造破坏块段安全区,在没有断层的影响下,奥灰水突水的可能性很小。
五、防治水措施
1、在掘进过程保持排水畅通,工作面安设排水设施。
2、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按
12
《煤矿防治水规定》严格进行探放水(探放水设计另行编制)。
13
第三章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 巷道布置
采区回风大巷沿8号煤层顶板掘进。采区回风大巷设计长度861m,净宽为4m,净高为1.8m。巷道开口处位于一采区轨道大巷H1处,沿方位角149°32′26″掘进。采区回风大巷采用炮掘掘进。
第二节 矿压观测
一、观测对象 采区回风大巷。 二、观测内容 序号 1 2 项 目 巷道表面位移 顶板离层 内 容 顶底板、两帮相对移近量 及顶板下沉量 顶板岩层位移 仪 器 钢尺 顶板离层指示仪 扭矩扳手和测力器 3 锚杆、锚索受力 顶帮锚杆、锚索受力分布 三、观测方法
1、正常情况下从采区回风大巷开口后5米起每50m设一观察站,对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用钢尺观测,每周观察一次,观察基点尽量选在顶板完好无淋水地段。所测数据记录在册,并挂牌管理。
2、用测力器检测顶、帮锚杆锚固力,用扭矩扳手检查锚索、锚杆是否达到要求。上述三项测试每50m不少于3根,所测数据记录在册,并
14
挂牌管理。
3、顶板离层测站:
采用顶板离层指示仪测试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离层位移值,每隔50m在巷道顶板中部钻一φ29mm的垂直钻孔,深度8m,安装顶板离层指示仪直接读取顶板离层值。观测频率:每月上、中、下旬各观测1次,新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应连续观测10天以上。离层仪编号管理,并及时填写读数,及时掌握顶板下沉量。
4、安装离层仪注意事项:
(1)离层指示仪安装位置相互间距离不得大于50m,否则无法捕捉顶板离层的全过程;
(2)钢丝绳应事先盘好,推入锚固器时逐圈展开,以防纠缠打结; (3)推入锚固器时,安装杆不得回拉,否则锚固器双爪会从安装杆上端的槽中脱出;
(4)浅部基点锚固器一定要准确定位,为此可提前在安装杆上做好标记,安装深度2.5m;
(5)安装后两个刻度坠均应在自由悬垂状态,不得有任何卡阻现象。 四、数据处理:
由矿质量标准化办公室负责采集数据和分析处理。根据《预应力张拉千斤顶使用说明书》内关于千斤顶张拉力值与油泵压力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拉拔试验荷载按不低于设计值的90%合格计算):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