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电子素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13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时域中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复域中有传递函数、结构图;频域中有频率特性等。本章研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等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用解析法列写系统或元部件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⑴ 根据系统或元部件的工作情况,确定输入、输出变量;

⑵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或化

学定律,列写出各元部件的动态方程,一般为微分方程组; ⑶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⑷ 将微分方程标准化。即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侧,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侧,并按降幂排列。

例2-1 R-L-C无源网络图:图2-1。

例2-2 弹簧-质量-阻尼器图:图2-2。

图2-2 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 图2-1 R-L-C无源网络

13

第二章 13

2.3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本节在讲解传递函数之前,应当补充拉普拉式变换的知识。在本章最后增加有关于拉普拉式变换的电子素材。]

2.3.1 传递函数

1 传递函数的定义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一般可写为

dnc(t)dn?1c(t)dc(t)ann?an?1n?1?...?a1?a0c(t)?dtdtdtdmr(t)dm?1r(t)dr(t)bmm?bm?1m?1?...?b1?b0r(t)dtdtdt

(2-1)

bm,bm?1,...,b0式中:c(t)为输出量、r(t)为输入量,结构、参数决定的常系数。

an,an?1,...,a0均为由系统

?asn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式(2-1)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可得相应的代数方程

n?an?1sn?1?....?a1s?a0C(s)?bmsm?bm?1sm?1?...?b1s?b0R(s)??? (2-2)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bmsm?bm?1sm?1?...?b1s?b0??G(s)nn?1R(s)as?as?...?as?ann?110 (2-3) 2 传递函数的性质

⑴因为实际物理系统总存在惯性,并且能源功率有限,所以实际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阶次n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阶次m,即n≥m。

⑵ 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⑶ 传递函数只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不能反映系统的物理组成。 ⑷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直接联系。

⑸ 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即为系统的脉冲响应,因此传递函数能反映系统的运动特性。

2.3.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八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如表2-1所示。

13

第二章 13

表2-1 典型环节 序号 1 环节名称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举例 电位器,放大器,水流量、热流量的变化 CR电路,交直流电动机 比例环节 c?Kr K 2 惯性环节 振荡环节 ??c?r Tc1 Ts?13 R-L-C电路, 1???2?Tc??c?r T2c 22弹簧-质量-阻尼器Ts?2?Ts?10???1 系统 水箱 (流量Q-液位h) 测速发电机 (?r?uc) 4 5 6 7 8

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一阶复合 微分环节 二阶复合 微分环节 延迟环节 ??r c? c?r??r c??r??r c??2?r??2??r1 ss ?s?1 ?2s2?2??s?1 e??s c(t)?r(t??)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2.4.1 控制系统结构图 1. 结构图的组成

控制系统结构图由四种基本图形符号组成:函数方块、信号线、分支点(引出点)和综合点(比较点或求和点)。

(a) (b) (c) (d)

图2-1 结构图四要素

13

第二章 13

2. 系统结构图的建立

2.4.2 结构图等效变换

“等效”应使变换前后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表2-2 汇集了结构图等效变换的基本规则。

表2-2 结构图等效变换规则

变换方式 原结构图 等效结构图 等效运算关系 串联 C(s)?G1(s)G2(s)R(s) 并联 反馈 比较点前移 C(s)?[G1(s)?G2(s)]R(s) C(s)?G(s)R(s)1?G(s)H(s) C(s)?R(s)G(s)?Q(s) Q(s)?[R(s)?]G(s)G(s)C(s)?[R(s)?Q(s)]G(s) ?R(s)G(s)?Q(s)G(s) 比较点 后移 引出点前移 引出点后移 比较点与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C(s)?G(s)R(s) R(s)?R(s)G(s) 1G(s) C(s)?G(s)R(s)C(s)?R1(s)?R2(s) 13

第二章 13

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具有扰动作用的闭环系统如图2-2所示,R(s)表示控制输入信号,N(s)表示干扰信号,C(s)代表系统的输出,E(s)代表误差信号。若将R(s)和N(s)分别看作系统的外作用,C(s)和E(s)看作系统的输出,图2-2的闭环系统就成为一个双输入、双输出系统,当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线性系统时,可以分别考虑各外作用的影响,然后应用叠加原理,可得到闭环系统的总输出响应。

2.5.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在图2-2中,将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称为系统的开环传

图2-2 闭环系统结构图

递函数,用G(s)H(s)表示,它等于系统的反馈信号B(s)与偏差信号E(s)之比

G(s)H(s)=

B(s)?G1(s)G2(s)H(s) (2-4) E(s)

2.5.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⑴ 给定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N(s)?0,可求出系统输出C(s)对输入R(s)的闭环传递函数?(s)为

?(s)?G1(s)G2(s)C(s)?R(s)1?G1(s)G2(s)H(s)

(2-5)

⑵ 扰动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R(s)?0,可求得输出对扰动作用的传递函数

?n(s)?G2(s)C(s) ?N(s)1?G1(s)G2(s)H(s) (2-6)

⑶ 输入和扰动同时作用下系统的总输出

13

第二章 13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利用式(2-5)、式(2-6)可求得系统的总输出为

C(s)?G1(s)G2(s)R(s)G2(s)N(s)?1?G1(s)G2(s)H(s)1?G1(s)G2(s)H(s) (2-7)

2.5.3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1.控制输入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令N(s)?0,可求出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e(s)?E(s)1 ?R(s)1?G1(s)G2(s)H(s) (2-8)

2.扰动输入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令R(s)?0,可求出误差对扰动作用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扰动误差传递函数

?ne(s)??G2(s)H(s)E(s) ?N(s)1?G1(s)G2(s)H(s) (2-9)

3. 控制输入和扰动同时作用下系统的总误差

利用式(2-8)、(2-9),可求出系统在控制输入和扰动输入同时作用下系统的总误差为

E(s)?

?G2(s)H(s)N(s)R(s)?1?G1(s)G2(s)H(s)1?G1(s)G2(s)H(s) (2-10)

例2-6 系统结构图如图2-15所示,求传递函数?(s)和?n(s)的表达式。

图2-15 系统结构图

此题计算过程中引用了未曾讲解的“信号流图”的知识,应改变解题方法。 例2-7 高层建筑采用风机盘管末端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框图:图2-16。

13

第二章 13

外墙t内墙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 温度干扰人员变动,照明、设备余热变化外窗设定温度ti调节器风机盘管空调房间房间温度t0温度传感器 图2-16 风机盘管末端调节系统方框图

附录

拉普拉斯变换

A.1 拉氏变换的定义

函数f(x)的拉氏变换定义为

(A.1)

式中:S为复变量,S=σ+jω;σ为实变量;ω为虚变量。

L为一种运算符号,表示函数f(x)通过拉氏积分(A.1)的变换。 若函数f(x)满足一下条件,则它的拉氏变换就存在,即

,在δ>0时 (A.2)

通常,在电工和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变量的时间函数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13

第二章 A.2 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1.阶跃函数

这个阶跃函数在t=0时是不确定的,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

f(t)的拉氏变换为

2.斜坡函数

式中A是一个常数,斜坡函数的拉氏变换是

3.正弦函数

式中A和ω是常数。正弦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13

13

第二章 因为

因此

故所以

的拉氏变换可用类似方法求出。

A.3 拉氏变换定理

1.线性定理

,则

即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象函数等于各函数象函数之和。

,则

其中α为实数,即α倍函数的象函数等于函数象函数之α倍。

2.衰减函数

,则

13

(A.3)

A.4)

13

( 第二章 13

其中α为实数。

(A.5)

3.延迟函数

,则

(A.6)

即若一个函数是另一个函数延时α后再现,如图A.1所示,则它的象函数是另一个函数象函数的

倍。

图A.1 f(x)与平移函数g(t)

4.时间尺度定理

,则

(A.7)

即若一个函数在时间上展宽(或压缩)α倍,则它的象函数在复平面上原点将收缩(或伸展)α倍。当α<1时,g(t)被展宽,如图A.2所示。当α>1时,

13

第二章 13

g(t)将被压缩。

图A.2 α<0,g(t)被展宽

5.积分定理

若 =0时,

,则。当初始条件g(0)

(A.8)

6.微分定理

,则。

。当初始条件f(0)=0

时,

,则

( A.9)

13

第二章 13

当f(0)=0=0,,时,

(A.10) 7.初值定理

若函数f(t)在t=0处无脉冲分量,则函数的初值

(A.11) 8.终值定理

若函数F(s)在虚轴及右半平面没有极点,但极限存在,则原函数的终值

(A.12) 9.卷积定理

若函数当t<0时都等于零,则称积分

13

第二章 13

为卷积,记作*。同样称积分

为卷积,记作*。

若与均满足狄里赫利条件,则卷积的拉氏变换等于两函数拉氏变

换之积,即

(A.13)

(A.14)

A.4 拉氏反变换

由拉氏变换的象函数F(s)求原函数f(t)的运算,称拉氏反变换,以符号L-1表示,即

拉氏反变换的计算公式为

(A.15)

13

第二章 13

式中 c------实常数,且

c> i=1,2,

------F(s)的各个奇点的实部。

式(A.15)不便于工程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中遇到的象函数F(s)为s的有理分式,即

(A.16)

可将F(s)展开成部分分式之和,根据拉氏变换表A.1,逐项求出原函数,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1.F(s)中只含有单重实极点

可将F(s)展开成以下部分分式之和,即

(A.17)

式中 αi-----F(s)在极点-pi处的留数

(A.18)

部分分式的原函数为

13

第二章 i=1,2,

(A.19)

F (s)的原函数为

i=1,2,,n (t

) (A.20)

2.F(s)中只含有共轭复极点

可将F(s)展开成下式:

(A.21)

式中

-----共轭复极点,即

令 s=

,有

(A.22)

13

,n

13

第二章 13

式(A.22)等式的两端均为复数,令等式两端的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可求得

由于

(A.23)

因此

(A.24)

其余各项的原函数可按第一种情况求得。

3.F(s)中包含有多重极点

设F(s)中包含有r重极点,即

(A.25)

可将F(s)展开成下式:

(A.26)

13

第二章 13

式中

i=1,2,,r (A.27)

k=r+1,r+2,,n (A.28)

由于

(A.29)

因此

(t) (A.30)

13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电子素材

第二章13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引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时域中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复域中有传递函数、结构图;频域中有频率特性等。本章研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等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7ljn2n15968ub00wtu64vbt01gdv9005g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