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的思想带到小组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将本小组的答案明确,并与大家分享。 生:小组合作探究4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工意识。 师生活动:
师:时间到,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都集中在哪两个自然段?
生:第4、5自然段。
师:我们来齐读一遍,齐读之后请同学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孟子治国提出了何种措施,并达到了何种效果。要求:每位同学仅可回答一点,并引用原文阐述。给其他同学一个机会。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相应点拨重点字词)
生1:第一条从“农”业入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达到的效果是不可胜食。
师:“不可胜食”中“不可胜”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不尽”的意思,就是说粮食吃不完。
师:哇!这真是一个让吃货们感到幸福的政策,可不可以再压缩一下,概括成两个字?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一下。 生:就用“饱食”二字吧!(教师板书)
生2:第二条我认为是“渔”业政策,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就是说捕鱼不要用细网,那么产生的效果还是“饱食”。
6
师:为什么不用细网?
生:为了有源源不断的鱼可以吃,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板书)
生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这句话是从“林”业入手,达到的效果是“足用”。
生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从“宅”入手,在宅院的周围种植桑树,可以达到五十岁的人“衣帛”的效果。 师:“衣”字的读音是?
生:“(yì)”作动词,作名词时读“(yī)”。 师:类似于这种现象的还有? 生:“食”“骑”“畜”等。
生5: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从“畜牧”业入手,可以达到的效果是“食肉”。
生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从“田地”入手,可以达到“无饥”的效果。
生7: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教育”出发,可以达到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效果。 师:两个字。 生:那就“安老”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并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孟子的这七条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到课文
7
中寻找,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两分钟时间,开始。 生:前三条是让百姓养生丧(sāng)死无憾,这样就会王道之始了,后四条是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可以说是王道之成。(教师板书) 师:这些措施的最终受益者是百姓呢,还是君王?请大家自由辩论。 生1:我认为是百姓,因为所有的措施都是让百姓过得好一些,从衣食住行教育方方面面入手,最终过上幸福生活。
生2:我反对,我认为是君王,是百姓有钱了,过得好了,可百姓富强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家强大,国家强大了君王的好处就多了。 生3:我认为是百姓,是国家富强了,可是钱还在百姓手中呀,只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百姓就是受益者。
生4:我认为是君王,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老百姓有钱了,君王就可以征收赋税了,只要不是“苛政猛于虎”就行,这样国王的小钱包就鼓起来了。
师:百姓是直接受益者,不管怎样,百姓生活富足、幸福安康。百姓是真正地得到了实惠,最终君王也就成了间接受益者。看来孟子七条真乃良策也!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进一步理解文章,同时锤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动】梁惠王治国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孟子因何提出这个问题? 生1:因为梁惠王向他询问。 师:询问什么?
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8
师:梁惠王要那么多的百姓做什么?
生:因为“王好(hào)战”,打仗需要百姓。
生:因为百姓是第一生产力,百姓越多,国家就会越强大。 师:原来全是“民”惹的祸。同学们看一个会意字“國”字,“或”翻译成有的人,有人,只有有人的城池才能称作國(教师板书“國”), 多媒体活动: 播放写作背景: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我认为就算梁惠王不问,孟子也会找机会说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孟子被称为“千秋亚圣”,有着一颗“仁慈”的心,当他看见“河内凶”的时候,出于对百姓的关爱,也会提出自己的主张。 师:所以孟子的策略不仅仅关乎民生,也关乎“仁政”,(教师板书:仁)那同学们应该很自豪,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黑板上有“仁”“民”“國”三个字)
师:当河内凶的时候,梁惠王无动于衷吗,他有没有具体的治国策略呢?
生3: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可见还是有一些作为的,只是这些都是小恩小惠,不可能真正的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与孟子相比就差得更多了。
师:那好,全体男同学,诵读一遍文章的第一段,来感受一下孟子的
9
仁爱之心。梁惠王曰,开始。 生: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注意到文章中去寻找。
生4: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不得不提出,文中最后一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可以看出百姓生活困苦。(教师板书)
生5:还有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可以看出梁惠王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执政的失误,还把责任推咎给年岁。(教师板书) 师:如此治国,难怪“民不加多”呀,全体女同学,一起诵读最后一段,体会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狗彘食人食……开始。
【设计意图】:分析梁惠王执政的弊端,理解“民不加多”的原因,为进一步分析探讨文章主旨做铺垫。 【活动】治国对比 师生活动:
师: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如何提出措施的,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就这样去提不就可以了吗,事实真的如此吗?请同学们自由辩论?
生1:可以,初中我们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以推知,当时的君王还是很愿意听取谋臣的建议的,不仅愿意听民间疾苦,还愿意查得失,除弊政,所以可以直接进谏。
生2:不可,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不见子胥惨死、文仲遭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