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概念时,总是注意把理论拉回实践中去,让理论特征与具体的审美现象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对像审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导引》对审美需要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及规律中的“激发律”的探讨就是很好的一例。
侧重于把握基础理论,对每个审美心理学概念的本源、内涵、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匠心独运,析理精微,是该书的又一特色。皮氏等不是简单、刻板地沿用个别心理学观点,也没有陷入那种观点分歧,论说不一、前后相触的论述之中;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援引、参考、吸收并利用大量的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经过鉴别分析,取其精华,使之成为自己学科体系的理论参照和依据。总之,在《导引》中,皮氏等既注意把各审美心理学派的劝拣把握得准确,又力求灵活运用,不受派别所限,不囿于一家之说,从而努力建构起自己的审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皮氏等建构《导引》一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皮氏等认为,要学好审美心理学这门学科,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分析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尤其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来正确分析和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来代替或者说包容审美心理学。因此,《导引》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思想的同时,又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认识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弗洛尹德心理分析等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并且结合中国古代的审美心理学思想,横跨古今,融汇中西,进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框架,大大开阔了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视域。
二、《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 在我国,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曾以弗洛尹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审美创造心理,算得上比较早地运用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研究古代审美心理现象的学者了。郭氏认为,屈原、蔡琰、王实甫的“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的心理苦闷,乃是他们创作出不朽作品的根本动力。稍后,朱光潜在 其《诗论》中,也曾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中国古代诗论中有关审美创造的心理运动规律。可以说,这两位前辈学人的分析论断开启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皮朝纲、李天道《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的问世,可以看作是对郭、朱未竟之业在事隔多年之后的继承,说该书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这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应该不算是过分。可以这样说,《论纲》以宏大而缜密的逻辑结构、渊博而实用的知识内容、明快而详尽、切实的阐释方式、扎实而全面的学术功底铸造了其整个理论体系,给中国古代美学研究领域平添了亮色,带来了一股勃发向上的活力。
审美心理学也可称为美感心理学,其任务主要是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审美心理学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占有有较为突出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美学尤其是文艺美学除少数著作和论述带有内在体系,因而具有系统性和分析性之外,多数都是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经验和欣赏经验的 总结;而且,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鲜明地表现出一种重审美中的体悟的倾向,而这种体悟更多的是同表象、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功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因而,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同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样,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的内容便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31
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样,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也主要由一些范畴、命题所组成。其中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又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而且已延续数千年了,如何做到既弄清各个范畴和命题的内在联系,又梳理出各个基本范畴和命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含义及其演变过程?对此,《论纲》作者慧眼独具,进行了可贵而大胆的探索,采取历史主义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因此使该书在研究方法上较具特色。
皮氏等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整个体系,以及每一个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必须注重审视和分析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整个发展中美学家与文艺批评家们各自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范畴 和命题,对前人提出的具体范畴作了哪些新的解释,有哪些新的贡献,等等。”①据此,皮氏等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忠于历史事实,严肃认真地考察资料,基于历史的自身逻辑与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结合当时文化历史的背景,并以现代审美心理学理论为坐标参照系,以分析和审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范畴和 命题。皮氏等一方面尽可能地占有资料,钩沉发微,另一方面又坚持通过自己的理论思维,对历史资料反复鉴别,融会贯通,深刻透彻地理解资料,挖掘其合理内核,弃其糟粕。 皮氏等认为,一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史就是一系列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据此,皮氏等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勾勒为四个阶段,即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孕育阶段”、魏晋六朝时期的“自觉形成阶段”、唐宋金元时期的“成熟定型时期”,及明清时期的“演变总 结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儒道两家都各有建树。儒家以政教伦理学思想同审美心理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审美认识论,对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重视文艺审美教化作用的审美原则。具体说来,这些思想主要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尽 善尽美”说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孟子从有关审美主体人格美角度提出的“养气”说,以及荀子的“美善相乐”说 等范畴和命题。“道家则以哲学思想与审美心理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和命题,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审美 心理学论纲》,第17页)道家所提出的一些范畴和命题,经过后代美学家的继承和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此外,《乐记》中提出的‘物感’说,《毛诗序》中提出的‘吟咏情性’,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桓谭的‘伏习象神’,《淮南子》中的‘师旷之耳’等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在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第17页) 第二阶段,“由于政局动乱,儒学衰微,玄学、道教、释教勃兴,审美心理学思想转向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审美构思现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这些范畴和命题“包括并涉及到文艺创作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作品审美心理特征、鉴赏审美心理效应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和 问题,比较全面地建立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范畴体系”(《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第18页)。
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对前代提
①
皮朝纲、李天道:《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32
出的范畴和命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并依据新的审美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少新的审美范畴和命题,对审美活动的心理规律作出了更加抽象、深刻的理论概括,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更加深化并趋于完善。 到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政教中心说和审美中心说逐渐合流,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们对文艺创作中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规律作了更加深入的考察,对历史上已经提出的许多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命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总结。该时期,涌现了一系列更新的审美范畴和命题,但就其理论骨髓而论,这些审美范畴和命题实际上是前代理论的演变和完善。 皮氏等在《论纲》中还对一些重要范畴和命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中肯的阐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分析完全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范畴、命题的一部小史。皮氏等以历史主义眼光对待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时,并非只是弄清各个范畴、命题的本来面目,而是在征实引证的基础上探赜索隐、钩沉发微, 给旧有的范畴和命题熔铸进新的理性内容。是在掌握大量可靠而详实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进行研究。据此,皮氏等论述了中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固有范畴、命题的发展态势和各个范畴、命题之间以及某一范畴、命题的内部联系。皮氏等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心理结构”(文气、才力、个性、养气、积学、研阅)、“审美心理需要”(愤书、物感)、“审美创作心理过程”(澄心、即目、神游、兴会)、“审美作品心理分析”(风骨、兴象、形神、意境、愈小而大、不即不离、情景交融)、“审美鉴赏心理效应”(知音、见异)。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的审美现象、审美经验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描述,并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的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这是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比较科学的概括。
皮氏等在论述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五大理论形态之后,以无可辩驳的论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证明,各个理论形态的范畴与命题都是以“气”作为内在逻辑结构的。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气”所形成,“气”又是审美需要得以产生的动力。皮氏等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五大理论形 态所涉及到的理论范畴和理论命题归总于“气”这个最基本的理论“元素”,应该说是一种高明而科学的见解。说这种见解的意义是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首次概括推证出“气”这个理论“元素”与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逻辑关系,只道出其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抓住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赖以形成、 赖以传播的根底,即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 不难看出,从传统思维方式这个最根本的理论基石上进行研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准确、科学地探寻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各个理论形态,理论范畴和命题的逻辑结构,这正是《论纲》的突出之处。
在《论纲》一书中,皮氏等力求从整个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上来把握古代审美心理思想,坚持整体、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和考察,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范畴的内涵和历史演变,以及形成这些特征和范畴的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原因条分缕析,广为论述,动态分析与静态阐释相结合,纵的走向与横的方向相交。从整体框架上看,各审美心理范畴之间的联系着意于动的展开,而对各个范畴的考察和审视又着重对其成因和底蕴的揭示。皮氏等既注意对各审美范畴意旨的剖析,又注重对其承传和演变的描述,采取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传承和审美范畴相结合的线索一以贯之,对各个范畴与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和解剖,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3
皮氏等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常用的范畴和命题,大多是从哲学、心理学以及书画、诗文理论等领域借来的,通常只是三言两语、言简意赅,讲究用极为精练、极为隽永的语言来提出自己的精湛见解。这样就使得绝大部分范畴和命题的外延和内涵都很灵活,具有极大的弹性。其含义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总 是有同有异、玄妙多变、错杂互渗,不能严格、清楚地作出规定,而只能整体地、多层次地进行把握。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皮氏等指出,尽管从形式上看,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比较系统的审美心理学专著,除少数著作带有内在体系外,有关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表述多是审美创作实践和审美欣赏经验的总结,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便会发现这些描述与见解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实质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是有它自己的一套专门术语和理论体系的。因此,皮氏等通过长期剔爬梳理,抉择旨归,反复辨析,搜寻底蕴,精选出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范畴,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了畅其宏旨的阐释和论述。发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文艺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哲学家、美学家有关审美心理活动的论述,广泛涉及儒家、道家、释家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绘画、书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评述。
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传统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影响可谓深远,因此,皮氏等始终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放在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论背景之下进行研究。皮氏等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浓缩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之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同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宇宙意识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的天人、形神、性习、知行等基本观念也影响着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并与文化心理模式一道,共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结构。”① 我们知道,以人体结构来看待客体可算是中国人的习惯了,也是一种文化特色而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中的许多范畴如风骨、 形神等等,便是来自这一观念。皮氏等每阐述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现象时,都力求从古代文化、哲学角度探寻其原因和本质。
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想是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提高与逐步完善的。我们知道,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历史上就曾经影响过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中的“妙悟”说,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西方也受过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实践证明,只有在和西方美学思想比较中,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参考书目 ①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②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巴蜀书社1999年版。 ③皮朝纲主编:《中国美学体系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④皮朝纲、董运庭:《静默的美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
皮朝纲、李天道:《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5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