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禅宗的审美认识论,但这种认识并非通常所说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是基于本觉自性的一种直观,是将能所消融于自心的一种体悟。“参”的内涵涉及禅宗的审美方法论。参禅乃是以见性契悟涅槊妙心为主。禅家一生参禅,不过是要摒弃妄心而领悟把握真心,明心见性,见到自家本来面目——活生生的内在生活。这样,作者就从审美的角度对禅宗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了新的阐释。 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中,《史稿》第一次对禅宗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皮氏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依据禅宗美学史自身的发展形态和自己多年来对禅宗美学史料的潜心研究所得,颇有创见性地、科学地将禅宗美学史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六祖慧能创立南禅阶段。其实,一部禅宗美学史基本上就是南禅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说到中国禅宗,第一个该大书特书的关键人物就是慧能。六祖“革命”,一下子把一种宗教从渺不可及的西天扯下了凡尘,使其在人间烟火的迷漫中变得可亲可近起来,使中国禅宗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客 观上促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美学传统的充分展开与完形,为南禅生命美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慧能禅的基本理论是佛性论,而佛性论在实质上就是人性论,而“心”这一概念又是整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这里的“心”是指现实、具体的人的当下之心,也就是活泼泼的生命流程——生命之灵光、美的 集中体现。慧能提出了“道由心悟”为南禅之开山纲领,成为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的筋骨,而其“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等一系列主张则成为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后代各宗禅师都围绕着这一纲骨和理论主张,展示自己的禅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可以说,一部禅宗思想史与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命题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禅宗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禅宗美学史稿》,第27页)。
第二,洪州宗和石头宗弘扬和发展慧能思想阶段。这一阶段,分别出自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门下的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创建了洪州宗和石头宗,他们从不同方面发展了慧能的禅宗思想。皮氏在揭示马祖道一禅学美学思想时,一方面强调了马祖对“人”的进一步弘扬,另一方面了揭示了洪州宗在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方面的独特贡献。在慧能禅阶段,禅被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在马祖禅这里,随处都采取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立场,禅就是现实的具体的当下之人的“全体作用”,也就是人的活泼泼的生命之灵光。这样以来,就把慧能对禅的现实化改造又大大推进了一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现实的具体的人及其鲜活的生命这个无价之宝就成了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正如皮氏所指出的:“马祖道一对慧能禅学的重大发展,就是将活生生的‘人’突出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洪州宗禅学那里,已把慧能注重‘心’发展到注重‘人’。”(《禅宗美学史稿》,第28页)
皮氏指出,洪州宗人在对待自然美的评价方面,非常推崇朴素自然,不饰雕琢之美,注重从对大自然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浑然天成,自然适意的诗意般的生命情调,在对大自然的静观默照中,发现宇宙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领悟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底蕴。在艺术审美方面,将艺术看成虚幻不实的审美观,这对后来禅宗门人影响很大。
石头希迁特别重视从一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和突出活生生的人的地位,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石头宗门人在大自然中追求生命的自由、生活情调与审美风貌,体现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特征。石头宗门人对禅体验的论述,
26
涉及审美体验的内涵、方式与原则,给禅宗美学补充了新的内容。 第三,“五家”弘化禅法的阶段。“五家”都自称是六祖慧能的传人,是“祖师禅”的正宗。总的说来,他们都把握住了南宗禅的最主要的基本特点,在对般若体验的领悟和把握上,都发表了具有特色的言论,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禅宗美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沩仰宗门人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好做圆相来表达他们禅宗美学的看法与志趣的。显然可知,沩仰宗门人认为,现实之人的自性——生命之光,乃是圆满具足、自由自在、妙明其真的,这就是人性之美的集中表现。针对沩仰宗,作者对其最具特色的圆相进行了美学上的阐释,尤其在对“悟”与审美回忆之间同一性的探讨,体现出作者慧眼独具和识见的深刻性。 不同的禅宗支派各有独具特色的具体修行之道,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阐释见仁见智。由《史稿》可知:临济棒喝的精神实质无非是要斩断学人思维,剪除意识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返观自心,见到自家本来面目,进入一种澄明恬然的审美之境。说穿了,棒喝的要义,不过在于促使与真如的直接接触,对活泼泼的生命的直接把握,刹那间痛感自己与最高存在的同一,从而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 皮氏指出,曹洞宗人重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命价值,追求那种理事圆融的禅境,他们特别赞赏生机盎然的自性之美。在曹洞宗人眼中,这种境界和自性乃是一种光明圆满之美。
云门宗人提倡一种任运天真、随缘自在、安乐自然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平常而自然的生活中,对般若进行观照和体验,让生命自在任运,欢畅自由。这其实就是禅宗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本质特征之所在,也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皮氏在《史稿》中指出:依法眼宗人之见,参禅悟道达到顶峰就会彻悟心源,把握内 在真实生命,从而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境,这禅境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境界。 第四,黄龙派与杨岐派举扬宗风的阶段。出自杨岐派大师五祖法演门下的圆悟克勤大力宣扬和维护文字禅。其名著《碧岩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禅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语录”发展到“注释”公案、机锋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对公案进行研究的阶段,为禅宗美学补充了新的内容。
黄龙派大师黄龙慧南及其门人既坚持临济义玄传承的禅学与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黄龙慧南针对当时文字禅的泛滥,提出了一种简易明白、令人触机即悟的教学方法,以便摆脱文字禅的束缚,使学人不死于句下,以重振临济那种峻烈明快的家风。皮氏认为,黄龙慧南所谓的“三转语”其实就是学人开悟的三个阶段,就是把被学人遗忘了的生命(真我、真心、本来面目)重新唤醒,以使生命觉解的阶段性阐释。 第五,“看话禅”与“默照禅”对立的阶段。大慧宗杲大逆其师而另起炉灶,“把中国禅宗的宗教实践又作了一次新的调整,成为后世禅宗大师教化学人和开导参禅士大夫的重要手段”。 (《禅宗美学史稿》,第31页)宗杲明确反对把公案当作正面文章来理解、诠释,而主张提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作为“话头”来进 行内省式的参究,以此为入门,进而达到开悟的目的,其宗旨在强调探求、体究、觉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本质。宗杲对般若(生命探究——审美探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对禅宗美学作了新的补充。宗杲大力提倡“妙悟”之论,这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产生影响的一个突破口。
宏智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在于其对审美体验的探索,
27
其旨在于通过静默的观照去体悟和把握真实的生命和宇宙人生空幻的本质,诚如皮氏所言:
如果说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是在关于审美探究的分析上,是通过话头直探生命的本源。那么宏智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则是在审美体验的探索上,是通过静默的观照去体悟和把握真实的生命。”(《禅宗美学史稿》,第33页)
皮氏从这一共性和个性的理论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历史事实,努力突出禅宗美学史的特点,进而对其进行历史阶段的划分。不难看出,这种分期既照顾到禅宗美学史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史之一部分的共性,又体现了其特殊性,客观地再现了禅宗美学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科学地把握禅宗美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奠定了基础。
为了对禅宗美学史进行较为完整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史稿》下篇就中国古代美学和禅宗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剖析禅宗美学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对艺术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渗透。《史稿》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反常合道”与审美悟境。“反常合道”是禅宗大师的重要用语。它或者用以概括禅宗门人任运天真,随缘放旷,看似“反常”实则“合道(禅)”的那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活情调与审美风貌;或者表明禅宗门人为传法与接化学生而“绕路说禅”所采取的那种看似与生活常理相悖却与禅理相合的言语举止。正是 这一切常常展示出禅宗门人在开悟后所获得的一种妙不可言的奇特心境,而这一切是为常人的常识所不能接受的悟境。这个命题后来被引入文艺美学,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知道,在审美活动中,美感常常产生于新奇。人类有一种审美探究心理,渴求一种新鲜感、惊奇感,这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奇趣”境界。皮氏说:
禅宗奇特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家那里被视为悖理,在逻辑学家那里被斥为荒诞,然而在文学艺术家那里却备受青睐,因为它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有极其宝贵的价值。(《禅宗美学史稿》,第241页)
二、“以悟为则”与审美认识。“悟”乃是一种自觉,是刹那间获得的个体体验,其速度如石击头。似闪电光,既是禅宗教义的精粹所在,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神髓所在。皮氏指出,如果说“悟”是禅的生命与灵魂,禅宗强调“以悟为则”,那么,同样可以说,“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创造的灵魂。因为艺术生涯同样也始于开悟之处,艺术家无时不在追求灵感的爆发,以便进入最高的审美化境。 三、“般若观照”与审美体验。禅体验又称般若直观,是禅宗籍以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所独具的特质,它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洞察,是一种基于自觉本性的直观,是一种将能所消融于自身的体悟。皮氏指出,在南禅那里,禅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审美体验,这是因为审美体验就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
28
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这种禅体验,从运思方式和心理感受看,与艺术审美体验如出一辙,因而对后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启示。 四、“不即不离”与审美距离。禅宗提倡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宗教修养方法,而“不即不离”就是这种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这个佛教用语被引入中国古典美学,用以比喻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文艺创作的审美规律和文艺鉴赏的审美原则。皮氏认为:“‘不即不离’之所以能衍化为文艺美学用语,就在于禅宗思维与艺术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因为艺术观照毫无疑问是以保持某种既不太远,也不太近的审美距离为前提的。”(《禅宗美学吝稿》,第270页) 总之,皮氏在《史稿》中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出发,提出并论证了禅宗美学因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美学是一种带有中国作风与气派的,在深切关注和体验人的内在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可以说,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起过儒道美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禅宗美学思想史及其诸多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国美学传统的一项探本求源的工作。而皮氏正是该领域的一位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拓荒者。
第三节 皮朝纲的审美心理学研究 前文已经论及,皮朝纲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始终坚持日新其说的开放心态,具有一种不囿陈说的开拓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总是走在学界的前列,准确地把握到学术动向。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就是明证。1988年,皮朝纲出版了与钟仕伦合著的《审美心理学导引》(以下简称《导引》),次年又出版了与李天道的合著《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二书的面世在美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一、《审美心理学导引》
《导引》一书文笔生动,所论实在,新见选出,称其为审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毫不过分。皮氏等既侧重于向读者介绍审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加深读者对审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力求通过大量的审美现象,结合审美心理学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审美实践融为一炉,以让读者从中获得启迪,增强其审美感受能力。
皮氏等在《导引》一书中跳出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各审美心理学派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学思想,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具有独特的风格。 本着着重向读者介绍审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旨,《导引》对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条件、过程、法则等概念问题,抉择旨归,搜寻底蕴,分条析理,论述广泛而严整。在对整个审美心理的规律与概念的分析中,皮氏等以审美心理的动态过程为经,静态分析为纬,尽可能地显示出各审美心理范畴间的承接关系。从 内容上看,该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必要条件,包括:审美心理结构、审美需要、审美动机与审美注意。以皮氏等之见,审美活动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是审美主体发生影响的可能性及程度,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发生关系、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主动的作用。那么,皮氏等对审美心理结构又持怎样的具体看法呢?他们认为,审美心理结构是人类进行审美实践活动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一定的功能产生于一定的结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的审美功能,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与体验的可 能性和现实性,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与指归,还决定着审美对象对审美
29
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审美分析与审美评价等等。而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则是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动力系统。因此,皮氏等认为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不仅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直接动因,而且还是推动 人类进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审美态度则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不同于实用功利和科学认识的欣赏态度,由审美心理结构所支配,由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所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审美心理因素,其中包括审美心理过程、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意象等。皮氏等强调指出,所谓美感就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协调运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因此,若想真正探得审美心理的奥秘,就理应对诸种心理因素进行 动态分析。
该书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审美心理活动的法则,如审美心理定势、审美体验、审美探求、审美共鸣、审美移隋、审美距离等等。针对审美心理定势,皮氏等指出,它是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审美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审美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按照一种审美趣味(能力)和审美态度的定向思路进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它揭示了进行具体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发生前的特殊心理状态的情况。而审美体验、审美探求、审美共鸣、审美移情、审美距离等审美心理活动的法则,在审美活动中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丰富、充实、完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对审美心理的各种概念的具体论述中,皮氏等力求以理论问题为基础,辅以有关审美心理现象,夹叙夹议,使理论研究与审美实践融为一炉。对每个概念都坚持从内涵、原因、特征、类型、效应等多方面加以描述,侧重于静态分析。《导引》第十一章是对审美心理定势的分析。皮氏等在此首先从心理定势与审美 心理定势的比较中揭示其内涵。指出审美心理定势实际上是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形成的一个较为强固的动态心理组织,具有吸收同质组织元素以增强原有审美结构及拒斥异质组织元素以保持自身结构特征的特殊功能。接下来,皮氏等又对审美心理定势的特征和重要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审美心理定势具有准备性、整 体性、定向性、个体性和无意识性等五个特征。最后皮氏等对审美心理定势的负效应与正效应进行了分析,由此,就能够使读者对审美心理定势获得全面的认识。而且,结合第一章对审美心理结构的描述,读者还能够对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审美个性、特殊性、共同性等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了解。这样,动静结合,多线铺开,从而使全书的三个部分形成网络勾合的递进之势,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体系。
基于加深读者对审美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的主旨,《导引》在介绍与描述各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时,总是力争通过众多审美现象,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其审美规律。因而论述寓理于形,深入浅出。既注意理论知识,又重视审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该书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本论述审美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著作,理所当然不能把重点放在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上。但是,要讲清楚审美心理理论又离不开审美现象。诚如皮氏等所言:“审美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①,对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分析与介绍要为审美实践服务,以强化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其理论知识,增强其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理论通过实践而来,因而作者在讨论、阐释审美心理学的基
①
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