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钟仕伦、李天道:《皮朝纲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一连带而出,真正做到了以范畴为纲,纲举而目张。著者基本上贯彻了这样的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沿波探源、蹑迹追踪,注重考察每一细微环带的研究方法,加之运思与论述之缜密和深透,从而使得全书不是彼此割裂的范畴、命题的简单联缀或叠加,而具有贯通的脉络和严密的体系,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及其演变轨迹于此凸现而出。① 皮氏等认为,美其实是一种体验,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发现、选择和重构。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也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对审美主体的呼唤,进而激发审美主体进行审美体验的自由和创造精神。那么,要使审美活动得以发生,主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结构和智能结构?应该如何建构和培养这种审美心理结构和智能结构?这正是《体系》第二编所要解决的问题。精挑细选,斟酌再三之后,皮氏对有关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智能结构的最为重要的气化说、才力说、品性说、趣味说、养气说和识见说等范畴或命题进行了剖析和阐发。不难看出,气化说、才力说、品性说以及趣味说主要是讲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与智能结构的构成,是就主体的气禀、能力、情趣等心理素质而论;养气说和识见说则主要是说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涉及到主体的气质培养、道德修养、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等心理养成。而这两方面的内涵又由“气化”来贯通,这样,就使得这些范畴和命题成了一个分系统,中国古代美学的主体建构论便生机勃勃、活力洋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体验美学,其最突出的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体验性,这是皮氏等人一贯坚持和高扬并为之勤勉耕耘的观点。

几百年前,德国人鲍姆嘉通第一次用希腊文Aesthetik为美学命名时,其意所指的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和认识”的。依鲍氏之见,美学要研究人们的审美体验。鲍氏去世不久,赫尔德对美学的这一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强调。在中国,王国维著名的“境界说”之创立,可以说是开了“体验论美学”研究之先河,称其 为鼻祖,当受之无愧。朱光潜自称“在美学上的发展是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语》

为基础的”,晚年一再地强调美学要有心理学,不难看出朱氏对体验论美学的看重和原初的美学主旨。宗白华“以一种富有哲理情思和诗情画意式的研究,用生命体验着中国美学的真谛”。③ 接下来要数蒋孔阳以其对中国美学和人生的体 验所作的贡献了。

皮氏等人对“体验论美学”的高扬和阐发是“体验论美学”在萧条多年后的复苏和发展。钟仕伦在其为《中国美学沉思录》一书所作的序中,对“体验论美学”作了诠解:

在体验中让生命回到它的原创性中去。这种美学追求的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认识”,而是要求客体以自我的本质作为“现象”在主体的意识

党圣元:《传统文论范畴研究的新收获》,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朱光潜:《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第5页。 ③

钟仕伦:《体验美学的体验》,皮朝纲《中国美学沉思录》代序。

11

中显露,让主体在静观默察中与客体交融在一起,感受到生命—世界的意义,体验到肉体的“我”是“哲学的我”的一部分。①

皮氏等人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确立是以人生论为其要旨的,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②这里所说的“体验”,不是心理学范畴,而是哲学范畴,这种审美体验的切入角度是生命体验。中国古代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在中国美学看来,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皮氏等人在《体系》一书中选取了环环相扣的“体味”、“澄怀”、“心虑”、“目想”、“神游”、“妙悟”、“兴会”等范畴和命题,对审美体验各个环节进行鞭辟人里的解析和透视,从而架构起较为完整的审美体验系统。其中,“体味”是在构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的中心范畴。“澄怀”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 活动之前所作的心理准备,即是构筑出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在审美体验活动中需要主体以其积极的思维去主动配合和参与,此即谓“心虑”。直观感悟式的“目想”和“直觉体悟式的“神游”,则是中国传统审美体验的两种方式。完整的审美体验活动过程要经过“妙悟”这个特殊的阶段;“妙悟”是指审美活动中,于刹那间获得个体体验的环节,与直觉相似。“悟”本是禅宗美学所推崇的一种参禅方式,后经移借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妙悟”所产生的结果便是“兴会”的到来,“兴会”其实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它是审美体验活动整个过程完成的最后标志。

在对审美体验活动的透析中,《体系》一书对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体验活动的这种心物彼此往复、互动交感、相参相溶的特性之内在根源进行了深透的挖掘和阐析,这就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皮氏等人认为:

审美体验活动中物我互动互感的生命运动,实际上是将体验申的天人先行存在的同构相通的关系逐步演化为现实,最终达到齐物我、一天人、统主客、融意象的极致审美境界。(《中国美学体系论》,第323页)

对于审美艺术本体,皮氏等人认为,“是指显示了真实的内在生命世界,经由主体审美自作构思的物态化成果,即文艺作品。”(《中国美学体系论》,第436页)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由此造致的审美方式都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在审美艺术本体论上“推崇作品深层意蕴的熔铸和对鲜活灵动的内在生命的追求。”(《中国美学体系论》,第436页) 《体系》第四编选取了“意象”、“兴象”、“意境”、“韵味”这四个范畴,对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艺术本体的论述进行了探究,进而架构起传统美学的审美艺术本体论的体系。其中以“意象”为体系的中心范畴。“就整个中国古代美学而言,审美意象既是生命的形式,又是主体审美体验活动与心灵化观照活动的中 介和成果。”(《中国美学体系论》,第438页)“意象”的典型形态是“兴象”,“可以说,‘兴象’的提出在中国美学史上完成了从‘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过渡,

①②

钟仕伦:《体验美学的体验》,皮朝纲《中国美学沉思录》代序。 皮朝纲主编:《中国美学体系论》,第322页。

12

是‘意象’说与‘意境’说之间极为关键的环节。”(《中国美学体系论》,第438页)“兴象的营构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目击于象、天机自张、妙契自然、直致而得。如果说在“意象”中,审美主体所体现到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那么,在“兴象”中,主体所体验到的则是超越“意象”之上的人生、宇宙、历史跳荡的节律与超时空的永恒感和磅礴感。“意境”则是指意象的序列、组合与升华,是艺术作品审美意蕴与审美形象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是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这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和美感力量就是“韵味”,即是对审美体验的确认。 就整体结构而论,《体系》以审美境界论、审美主体建构论、审美体验论及艺术本体论为纲,将全书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板块;纲下又以具体的美学范畴为子目,“建立了一个从大到小、从概说到详述的结构,同时以大总小、以小论大、有总有分、详略结合,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和细密的逻辑理路。”①

四、中国美学与人生美学

对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路向应该是怎样的?换言之,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宗旨是什么?这是近些年来深受学界关注的话题。

一头扎进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中研章琢句、穷经皓首而舍不得出来,是没有出路的。拿中国传统美学宝库中的东西去亦步亦趋地印证人家西方的东西,也不可能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好东西真正挖掘、提炼出来。怎么办?皮朝纲和他的同仁们就在这方面努力探索着,在对传统美学尽可能还原的基础之上,发掘其当代 价值,并进行意义的转化。《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主编皮朝纲,副主编钟仕伦、李天道)一书便是他们对传统美学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传统美学的人文智慧,对其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和考察,努力发掘其当代价值。可以说,该书以其对中国美学研究当代视域的拓展使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美学史研究大多是从一个美学家到另一个美学家的连缀和叠加。该书则大异其趣,摆脱了,或者更为准确地说,超越了这种既成的陈 旧模式,另辟蹊径,将中国传统美学定位于人生美学,以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为内核,对中国传统美学从人生境界追求、人生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建构、人生体验流程、人生审美化和艺术生命化六大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阐发,以恢宏之气势,用大手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切入,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全面 性的、多角度的审视与阐释、应当说,这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尚属首次。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当代美学已经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化期。这种转化不应该是单纯的移植,而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建构。当然,这种转化既有美学自身的因素,也基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跨世纪大转化这种趋势。我们知道,美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人的身心特点、人格状态是密不可分的。那么,21世纪的中国美学应该具有怎样的使命?显然,她应该且必须关注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应该且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从美学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这样一来,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美学的矿藏中,就蕴含着极为丰富而瑰丽的人生底蕴,特别富有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这就是中国当代美学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思想资源”②。

①②

刘敏:《评<中国美学体系论>》,《文史杂志》1996年第2期。 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页。

13

我们知道,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及感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厚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美学得以衍生的土壤,而这种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

性” 。那么,由之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特有的领悟、体味和理解。

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中国传统美学,当然与西方美学有着质态上的差异,体现着中国人对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索与追寻。不难看出这里所潜在的另一个向度,就是对艺术人生化的祈尚。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是生命生存的特殊形态和方式,是对人生的诗性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因为美学在实质上只能是一种诗性之思,而以诗性智慧见长的中国传统美学正是这一诗性之思的最好确认。

然而,由于现代以来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大多以西方美学的范畴理论、体系来“横移”框套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也便在这种框套式的研究中丧失。而八十年代以来的不少中西美学的差异性比较,也不自觉地套用西方美学立场的眼光,来看出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他性”特征。(《审美与生存》,第27页)

这种立于西方美学角度,在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语境下对传统美学的解读与阐析,在实践中怎能作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有效阐扬?显然,应该寻求一套适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特性的话语系统和把握方式,以对传统美学进行高效的采掘、提炼和加工。《审美与生存》一书在这方面无疑又是一次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尝试。

皮氏等指出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审美观念的确立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生价值、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其要旨在说明人应当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从而使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就是在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体验、关注和思考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自然具有鲜明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皮氏等在《审美与生存》书中指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人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审美与生存》,第28页) 具体说来,无论是儒、道,还是禅宗,其各异其面的哲学思想却都以不同的

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特质》,载《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14

方式决定了各自的关注人生、落实于人生的美学思想。对于儒家来说,儒道就是人道、仁学也就是人学,建立于仁学基础之上的儒家美学也就是一种人学美学,人生美学。其美学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 学思想。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那样:“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

依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他们之所谓,实际是一种最高地艺术精神。” 由道家美学影响所及,中国传统美学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越,使人能突破、超越人的现世有限性、束缚性,使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升 华。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禅”本身就正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禅宗美学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之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之所以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而将这种人之自性与宇宙法性之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的圆融一体的境界——禅界,看作是一种随缘任远,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之境,这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极力追求的审美境界。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对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得以深化,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生中将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人类和社会步入现代历史时期,人们痛楚地体会到精神家园沦丧后的飘零与落魄。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是理性化的。或者如德鲁兹所谓的是“解符码化”的时代。而当今世界历史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期后,普遍的精神分裂、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更为加深了。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分析指出的,在这一社会中,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冒进的尺度本身,渎神成为社会世俗化的节日,这个畸形的社会因丧失终极意义而使人变得没有目标和盲目空虚。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未必也并非如梁启超和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学者所祈望的那样,将成为现代西方的一剂救世良药。海德格尔 对此是这样预言的:“我深信,现代技术世界在世界什么地方出现了,一种转变也只能从这个地方准备出来。”② 但是,对于面临现代化国家建设与文化重构的中国人自己而言,如何在发展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保持发展高度的精神文明,解决中国人自身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的精神矛盾、困惑与危机方面,中国传统美学 资源当有其发挥效能之处。皮氏等在《审美与生存》一书中说:“伴随着现代文明而来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危机、灵魂苍白与心灵焦灼。而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的审美心胸的建构与陶养,强调澄心、虚静澡雪精神,这对于物欲无限膨胀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解毒、清热、醒脑之功效。”(《审美与生存》,第45页)皮氏等明确指出,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且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是人生美学,是生命美学,也是体验美学。 所谓人生境界,是指人在寻求安身之命之场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状态,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的高下。中国传统美学所极力寻求和推崇的这种人生境界其实是一种心灵境界,就是“心境”之异同或高低。通过对“境界”作语义学的梳理、分析和源流考辨,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或人学的“天人合一”主张的透析和把握,该书指出,传统人学所标举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与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境界是二而一的。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2页。

海德格尔:《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外国哲学资料》第五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4页。

15

钟仕伦、李天道:《皮朝纲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一一连带而出,真正做到了以范畴为纲,纲举而目张。著者基本上贯彻了这样的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沿波探源、蹑迹追踪,注重考察每一细微环带的研究方法,加之运思与论述之缜密和深透,从而使得全书不是彼此割裂的范畴、命题的简单联缀或叠加,而具有贯通的脉络和严密的体系,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及其演变轨迹于此凸现而出。①皮氏等认为,美其实是一种体验,就在于审美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7k2s3sb9u6bod04q39t7z7sh75m1a00oc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