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教案_9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2、简介作者: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3.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活动2【讲授】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找出疑难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5、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6、整体赏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1

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

2

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活动3【测试】检查测验,巩固效果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

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活动4【作业】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教案_9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目标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重点难点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2、简介作者:岑参(公元715-770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7i5f7ae9r9epjx24qwd4i6jo0x1tb012a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