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活的媒介传播、经工具、器械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传染病的控制:1控制传染源,疫情的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封锁、扑杀、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和防鸟。3保护易感畜群: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6. 了解动物易感性。理解特异性变异状态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7. 理解疫源地概念,掌握疫点、疫区的划分,了解自然疫源地的概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疫点或疫区: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叫。
8. 理解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及爆发的概念,会根据流行特征判别流行的类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型、流行性、大流行。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出现散发的原因: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2某些病说我隐性感染比例较大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猪瘟。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如猪丹毒,猪气喘。
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猪瘟,新城疫。 大流行:在口蹄疫、牛瘟、流感等都出现过。
爆发:一般认为,某种传播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9. 掌握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影响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有关传染病——4个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
动物的易感性。4个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2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1. 理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掌握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了解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含义及其差别不同。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全球范围内不容易,一定地区内消灭某些疾病是可行的。 疫病的净化: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的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消除的传染性控制方法。
2. 了解疫情报告制度的意义,掌握疫情报告的方法。
疫情的报告: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医站。
3. 了解临诊诊断的意义,通过临诊诊断能对某些症状或病变典型的病例进行认定。力求掌握实验室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疫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畜所必须的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临诊综合诊断;初步诊断,提供参考,缩小诊断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1流行病学诊断;应注意,a本次流行的情况,b疫情来源的调查c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d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2临诊诊断;有局限性,对病初级及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3病理解剖学诊断,有时特征性病变可以为诊断带来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3免疫学诊断4分子生物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4. 理解检疫的概念,检疫的分类及其在防病中的意义。
动物检疫的概念:指由非法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运用强制性手段,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卫生安全实施检查、定性和处理,并给出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动物检疫的种类:1国内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2国境检疫包括入境检疫、出境检疫和过境检疫。
5. 理解隔离、封锁的概念,掌握隔离、封锁的的方法,熟悉有关封锁的措施。
隔离:指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中进行单独饲养和防疫处理的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可将全部受检家畜分为病畜、可疑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封锁:当爆发法定一类或外来疫病时,对疫源地进行封闭,防止疫病向安全地散播和健康动物进入疫区而被感染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原则为早、快、严、小。
解除封锁:当疫区内最后一个病例被扑杀或痊愈后,通过临床观察或实验室检测,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现新的感染或发病动物时,经过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验收合格后,可宣布解除封锁。
6. 了解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和主要方法。正确使用特异性疗法和抗生素疗法。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 ⒈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⑴特异性疗法;⑵抗生素疗法;⑶化学疗法;⑷抗病毒药疗法; ⒉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⑴加强护理;⑵对症疗法;⑶针对群体疗法。
7. 掌握免疫接种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免疫程序的概念和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化学药物预防及其注意要点。
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染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的分类: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
免疫接种的方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1)预防接种: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潜在疫病病原体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在平时都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给健康病畜进行免疫接种,即预防接种。 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⒈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⒋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反应的
1.正常反应,免疫接种后,有的动物出现一些轻微不良反应,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是正常的反应。
2.严重的不良反应,接种反应引起了持久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其程度较正常反应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的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3.合并症,是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2)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3)被动免疫:是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汉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免疫的动物种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要求,2免疫生物制品的性能、免疫途径3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4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5免疫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随时调整。 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 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⒉母源抗体的水平;
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
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⒎各种疫苗的配合;
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
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⑴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
1. 牛海绵状脑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牛海绵状脑病:本病病原为与痒病病原相类似的的一种朊病毒
2.高致病性禽流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其中H5和H7亚型是典型的强毒。
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颈部水肿,鸡冠、肉髯等发绀,流泪;高度呼吸困难,并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伸颈呼吸,打喷嚏、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便;神经紊乱,出现头颈歪斜,多数病例病程为2~3d,致死率可达100%。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症状较复杂,其严重程度随感染毒株的毒力、禽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状况、发病季节和禽群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产蛋量下降和隐性感染等。病程长短不定,一般死亡率很低。 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病鸡的冠和肉髯极度肿大,鸡冠有坏死灶和出血。胫上部角质鳞片呈紫红色,脚趾肿胀,伴有淤斑性变色。腺胃黏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和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整个肠道尤其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枣核样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胰脏明显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内有少量黏液,有时有出血。肝、脾出血,有时肿大。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生殖道内有较多的黏液或干酪样物,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个别病例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可以采取病鸡呼吸道或鼻窦内渗出物或器官组织,加肉汤稀释成10%悬液,离心沉淀和过滤以除去组织碎屑,将无菌悬液0.1~0.2ml接种在9~11日龄发育鸡胚的尿囊腔,在35℃中培养, 72~96h采取尿囊液作鸡红细胞的凝集试验,并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和亚型,进行确诊。
血清学诊断较常用的是采取病鸡的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此外,尚有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反应、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