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作业(人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高层大气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解析第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答案1.B 2.C 3.D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黑夜时低至-183℃。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图a示意“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图b为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 1 -

4.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b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

5.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超过300 ℃,主要原因是其表面(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弱

解析第4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是未被削弱的太阳辐射,对应图中的⑦。第5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而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但不存在大气逆辐射,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③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答案4.D 5.D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的玻璃房等)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节能成为一种时尚。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 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7.晴朗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解析第6题,阳光房接受太阳辐射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递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不需要向内传递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第7题,阳光房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室内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答案6.C 7.A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米的高度。据此完成8~9题。

8.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 2 -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9.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

解析第8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黄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所需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可知,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第9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树干的作用。 答案8.B 9.C

近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京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二氧化碳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二氧化碳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二氧化碳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增加

11.关于北京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第10题,北京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二氧化碳少;气候寒冷,降水少,二氧化碳稀释少;季风受地形的阻挡,二氧化碳扩散慢都不是主要原因。第11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率应较大,故C不正确。 答案10.D 11.C

夏季绿洲、湖泊与其毗邻的沙漠、戈壁相比,气温最高可达30℃,水分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的太阳辐射下,沙漠、戈壁的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对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大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13题。 12.“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绿洲与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

- 3 -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3.“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沙漠、戈壁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对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所导致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第13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只有C符合。 答案12.B 13.C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的变化是( ) A.①增强、②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②增强、③减弱 D.④减弱、③减弱

解析第14题,夜晚因无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和近地面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在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库区水域比热容较大,降温慢,相对于库区周围地区温度高,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云海。①③表示的是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山坡温度较山谷温度高,表现为谷风,而夜晚相反,表现为山风,①表示山风,与库区云海日出的形成原理相符;②④表示的是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陆地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②表示白天的海风,④表示夜晚的陆风,④与库区云海日出形成原理相符。故选D。第15题,图2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即④增强,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弱,A、D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B错误;云海中的水汽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强,故选C。 答案14.D 15.C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左下图),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据此完成16~17题。

- 4 -

16.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 ) A.室内空气流出 B.采光

C.室内热量散发 D.室外空气流入

17.有关室内空气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下沉气流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室外空气由四周流向风塔顶部,故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第17题,由上题可知,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垂直方向上空气收缩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故B正确。 答案16.D 17.B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9.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18题,上图是热力环流的等压面图,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所以气温甲小于乙;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气压甲大于乙;高空中气压丙大于丁,由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四地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丁。故选D。第19题,因甲地气压高,乙地气压低,所以M地的气流由甲吹向乙,方向应是从北向南,又因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偏转成东北风。故选A。 答案18.D 19.A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完成20~21题。

- 5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作业(人教版)

第二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7ae245hp74c2db011p1797950lpza00f8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