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知识点汇总
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 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11.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 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3. 三大基本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1)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 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其核心要求是什么?
(1)同一性和斗争性。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又叫做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又叫做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对立的关系.二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斗争性(对立)就没有同一性(统一),没有同一性(统一)也无所谓斗争性(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为矛盾. 16.如何理解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1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二是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18. 实践的本质及基本特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三、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19.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突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21. 认识运动的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特点上的区别,各自的表现形式?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1概念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2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同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3. 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含义?价值的内涵?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三)价值具有实践基础,价值是一种关系,价值是一个系统。 (四)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4. 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分别是什么?划分标准是什么?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5.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1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
(二)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7.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1.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2、物质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
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二)(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一)1.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意义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3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作用表现?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二)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1. 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
33.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4.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5. 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本质。同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都在这一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并受它的制约。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决定着商品经济的长处和短处,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6.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方面的特殊性?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3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1.坚持“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尊重知识,尊重劳动。
2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问题
3.科学认识价值存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财富分配并不等于价值分配,而应该是使用价值的分配。
38.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1.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值。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指的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变化的,从而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承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而不承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39.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