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应该把对小说的“品味”、“感悟”、“欣赏”作为主线,抓住每篇小说的个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尤其要精选富有审美含金量的语言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实实在在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
围绕学会读小说,首先,应该利用小说的天然吸引力,设法调动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自读,获得阅读初感,形成课堂学习的期待;其次,通过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反复品味小说的语言,展开联想,感受人物形象,获得审美共鸣;再次,通过比较思考,形成对人物、主题、小说的初步评价,认识小说中的社会人生图景;最后,带领学生以本单元精选的素材,尝试从小说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综合探究,并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形式,把探究思考的结果总结出来,与人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要真正进入作品营造的大千世界,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二、单元学习目标:
1.能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本单元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代表作、作品风格。
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百态。
3.能指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情感、写作上有所收获。 5.在反复的诵读、比较阅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6.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三、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故乡》 2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2课时
《故乡》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8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三、品味“变化” ——“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 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味“变化”——“人”变:
1.闰土
(1) 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8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三、课后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结果写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4.能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一篇。
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仔细阅读文本,积累有价值的字词
2.从各种渠道收集作者资料,了解莫泊桑的生平、作品、风格等。
3.尝试简述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有完整的情节、不使用第一人称,并准备向同学们讲述。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前面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从中认识了闰土、杨二嫂这些旧中国农村的小人物,我们和作者一样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更借助这些人物了解了一个时代。其实,每个作家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更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就要走出国门,通过外国作家的作品认识外国社会,认识那个社会中的另外一些小人物。
8
2.学生交流对莫泊桑及其所处时代、作品风格、作品情况的了解。
二、整体把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简述这个故事。
开头是这样的:“在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2.整理情节
要求学生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并且试一试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示:可以借助题目)
三、课文分析
1.回忆《故乡》一文的学习,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
2.那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于勒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于勒是主角吧。
如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要求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们把关注重点落在出场较多的菲利普夫妇身上。
3.请从语言、动作、神态这些角度寻找菲利普夫妇的“变”,想一想他们的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心理,作者这番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什么性格?
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在文本上做好圈点评注。 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
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成功,互相补充完善。
课后学习
1.再次深入阅读文本,争取读出新的更深的感受 2.思考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主题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回忆与复习
1.通过上一课时的阅读,我们初步认识了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合上书本以后,你们对这两个人物的哪些言谈举止印象最深?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莫泊桑笔下塑造的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教师总结: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文,仔细品味这些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二、思索探究
1.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大体上了解内容,还要讲究精读细读,甚至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今天,就由老师开个头。
8
教师预设“深度问题探索板”,由学生自主选择1-2个问题探讨、交流。
(1)“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句中加点词语很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请你加以揣摩。
(2)菲利普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菲利普先生“早就看出来了”吗?他究竟看出什么了呢?
(3)“插叙”指的是什么?本文的插叙在哪里?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4)被打发到美洲的于勒先后写来了两封信,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累赘? (5)“我”为什么会给于勒那么多小费?你能够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倒数第八节吗? (6)“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读完本文,你对于勒肯定也有自己的态度?你是同情还是鄙视这个人物,或者有其它的看法?
要求学生尽量自己思考,不赞成依赖小组学习。 2.主题探讨归纳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跟随着作家莫泊桑在19世纪的法国走了一遭,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一户中下阶层人家的悲喜剧。面对菲利普夫妇一家从悲到喜再到悲的经历,我们不得不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亲人互不相认,家人不愿团圆?这个东西是否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呢?
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本文主题 3.教师总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你们看,文中不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十个铜子的若瑟夫吗?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情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我们欣慰。
课后学习
1.认真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三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外语段 3.推荐阅读《项链》
《在烈日和暴雨下》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