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认为历史科是“副科”,语数外才是“正科”,因而对历史科不感兴趣,我们的历史科面临着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但对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起始的处理往往有些掉以轻心,教学常常是在沉闷和单调中展开,影响了自己的教学信心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致。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讲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集中起他们的注意力,为整堂课提供一个精彩的“亮相”。
这,就需要注意导入语,研究一下怎样利用精彩的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方法,供同行们批评和指正。
一、 导入以情
1、气氛渲染
运用语言、声像等手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绪氛围中,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克伦威尔》时,笔者先讲述:1949年1月30日 伦敦,清冷而阴暗……一个全身黑色装扮,面色惨白的瘦长中年人被推上断头台。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绘声绘色,略带神秘感的描述,使学生的情绪激动了,齐声说“查理一
1
世”。接着,我告诉学生,查理一世就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克伦威尔处死的,从而顺利转入新课的分析上。 2、情感激发
依据学生学习活动的情感性,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在学生思想上激起波澜,为后继学习打下情感基础。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提议先给同学们唱支歌曲《南泥湾》,立刻引起鼓掌、轰动。学生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问这支歌曲的作者是谁,创作于什么年代,歌词大意是什么等。然后,再展开这一节内容的讲述。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导入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得遵守纪律,不但认真听讲,还能够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认真的思考。
二、 导入以思
1、复旧导入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方式,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在 讲到《“亚洲觉醒”的先驱》时,可这样设计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和争夺,正是这种大肆扩张使世界各国卷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 这一体系的初步形成,就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历史
的进步还是倒退?(历史的进步)
? 这一历史进步的代价是什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陷入了殖民地
2
半殖民地)
? 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否会因列强的侵略而自行进入资本主义社
会?为什么?(不会,因为有殖民势力侵略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的压榨)
④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怎样才能战胜处于优势地位的侵略者?(简
单指出在战争中吸取先进文明物质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成果,并不断提高抗战的水平,才能使自身社会得到真正的发展赢得独立) 我们今天学习的《“亚洲觉醒”的先驱》时就是几个广大亚非拉人民不甘心被驱使被奴役,坚持斗争维护民族尊严的典型。这样通过几个连续的发问,既巩固了知识,又使新课的学习有个思维的起点,从而顺利进入新的学习程序当中。 2、 问难质疑
思维的激活出于对问题的困惑与探索。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是我问道:美国的国旗图案是什么?(红白相间的星条)旗底上铺满了红白相间的星条,左上角排列着许多五角星,整个旗面有“星”和“条”组成,故名星条旗。如果你细心数一下长条是13道,小五角星的数目是50。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来历吗?学完本课你就会一目了然了。通过问题巧妙利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期待的心情投入课堂。 3、 典故激思
通过讲述与课本有关的 典故和故事,以期吸引学生思考,循着
3
课堂导入语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