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膩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 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 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 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优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 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 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 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 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可见并不一致。C项,“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错误,文章第三段说“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因此它并非是自发性、独立性的。D项,“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这是对文章论据的分析有误,元代西域文人这一事例源自第三段,文中说“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可知,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积极、主动的特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误,文章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
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 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 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5. 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6. 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4. C 5. 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我写成一阵轻风,为河流带来自由,为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
分)②表达了我渦望和北方原野融为一体的想法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北方原野的热爱之 情。 6. ①适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②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
化。③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微发出的 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情感主旨的体悟,考生需要先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C项,“‘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错误,“原野上有两种声音”并非文章的文眼,文眼是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字,此句不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文章也并没有详细描述“吟唱着尘世的演变”这种声音,从文中来看,第五段写“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其他段落基本没有涉及。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这一句所写的对象是“我”,“我是风”运用比喻修辞,把“我”比喻成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给
河流带来自由,给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想象着……”,这是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变成风,与北方的原野融为一体,可以自由自在的飘荡,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想象自己可以为河流掀起涟漪,可以给人们带来音乐,表达自己对北方原野的热爱。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这段话。
6.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在人称处理上的用意,题干中说“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在第十四段,然后到上文找到作者指称“那个人”所使用的人称代词,第十三段说开头说“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接着就以“他”为陈述对象,而这个“他”其实就是“我”。“他”是第三人称代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而“我”是第一人称代词,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这让文章的行文富于变化;第十四段以“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的形式交代了“那个人”的身份,“就是”有强调的意味,把“我”被北方原野激发出的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下文又从“我”的角度来写感受,便于很好地抒情,这种人称的变化让文章的行文、情感都有了起伏。 点睛:人称指叙述人称,一般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三种人称在组织材料和表情达意上各有优势,有时人称的交互使用有着更丰富的意义。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