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自从我们跨入校门考试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你们知道吗,考试在我国古代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是,我国古代的考试与今天的学校考试其目的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隋唐政府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就是科举制。你知道科举制是怎么创立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它有什么作用? 2.列表说明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情况。 3.科举制有哪些影响?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作用: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 人 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贡 献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增设殿试、武举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完善 阶段 诞生 3.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魏晋时期选官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 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3.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 。 4. 请你归纳: 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贡献 开始用 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正式设置 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扩充 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增设 、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完善阶段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唐代科举方法举略:
唐代科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
“帖经”、“墨义”由于简便易行,一般在应试时常常要问三五十条,更甚者问至一百条之多方可通过。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
2.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说明考中进士之不易。在所有考试科目中,明经、进士最受重视。明经——考帖经,主要考背诵功夫,每年取约百人;进士——虽有帖经,但主要考诗赋,每年取十数人。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 3.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4.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1)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2)不同点: 项目 科目设置 考试内容 考试根本目的 隋唐科举考试 偏重文科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 当今学校考试 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6. 教你一着 学课文,归要点 魏晋做官不用考,只要家庭品位高。 杨坚始创分科选,进士科是杨广搞。 太宗国学明经开,女皇殿试武举到。 玄宗科举诗赋增,真才实学庶民笑。 隋创唐改清末废,世界各国相仿效。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特别是明清时期,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