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把学生领进探究的殿堂
反复阅读尤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感受到了精心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在充实的课堂中,诠释着儿童理解的智慧,提升着理解儿童的境界。
问题引路。对于不同的事物来说,有的物体导电,有的物体不导电,那么究竟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呢?尤老师从常见的铜钥匙、塑料尺入手,通过让学生做实验,明白了铜钥匙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那么常见的物体中,哪些导电,哪些又不导电呢?学生就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进行探究。
一、动手解疑
尤老师准备了一些常见的物品:农夫山泉的瓶盖、牙签、铅笔芯、棉布条、铁钉、陶瓷片、铝片、纸条、玻璃、铁尺,这些物品哪些导电,哪些不导电,尤老师没有包办,也没有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更没有灌输,而是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尤老师并没让学生立即行动,而是向学生出示了三个提醒:
1、每样物品接入电路前,先对小灯泡是否能被点亮作出预测,可以用“√”或者“×”表示,预测记录在表格这一栏。
2、物品接入电路,重复检测2-3次再记录现象。想一想,为什么要重复检测?
第 1 页 共 1 页
3、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检测身边的感兴趣的一些物品,记录在表格下方。特别是第三个提醒,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尤老师也没有闲着,而是在教室里巡视、提醒、建议,有的小组就在老师的建议下测试了人体、水、讲台边红豆杉盆景中的泥土、植物枝条等。
二、交流生疑
学生经过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铝、铜、铅笔芯、铁导电,小木棒、玻璃片、还有塑料盖、棉布条等不导电,但结论到此并没有结束,学生还有补充。有的学生研究了水、人体、泥土、枝条,觉得这些也不导电,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有学生用自身的经验说明人体、水都是导体,那么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
三、仪器化疑
尤老师带来了比较精密的验电球,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人体是不是导体。这个实验生动而有趣,先是一个学生上来做实验,后来是6个学生,最后全班同学都加入到这个实验当中来,让更多的学生自己体验课堂,我们觉得这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学生难忘的人生学习经历。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学生验证了水、泥土、枝条也是导体,然而就是同样是导电体,导电能力也有强弱,测验水时,验电球的亮度比人体的亮度要亮,这说明水的导电能力比人体强。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老师带来了更精密的仪器万用表,可以测量不同导体的导
第 1 页 共 1 页
电能力。以饮用纯净水、河水、盐水为例来看,尤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万用表,告诉学生:检测时,指针如果偏转,说明物体能导电,偏转角度越大,数据越小,说明导电性越强。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四、引申应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那么如何应用呢?尤老师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科学家关注的超导材料,出示电影《阿凡达》悬浮山画面,给学生的意识中悄悄地带来了远大的努力目标科学家正在努力,同样你们也可以努力,现在应为将来积极作准备!二是生活中的导体,现代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电,也就离不开导体。对于这些常见的电工材料和工具:导线、开关面板、老虎钳、螺丝刀、插头、绝缘胶带等,哪部分是用导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制作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制作呢?于是学生就开始小组活动了,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正确地认识了这些常见的电路器材,然而,同样的,我们不能忽视安全用电,要努力避免这些不安全的行为:湿手开开关、湿抹布擦电灯、湿衣服挂在电线上、高压电线下钓鱼、不要在高压线下放风筝、更不要把风筝挂在高压线上,弄清楚各种小心触电的标志。对于这些安全用电的引导,尤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展示,而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相信,学生肯定是受益匪浅。
五、感受亮点
第 1 页 共 1 页
再次研读实录,有以下亮点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下:一是实验操作,整堂课都是以学生实验操作为主,而不只是老师的演示讲解,从实验导入,到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接着再用验电球检测物体,最后用万用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都是让学生动手、思考,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二是容错改错,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后,尤老师不是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也不是立即自己动手来试验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自己再来试验,自己来修正错误,这样的探究,才是学生自己的真正的探究。
三是关注现实,电,离每一个学生都很近,家里的电怎样安全使用,常见的电工工具和材料应怎样使用,常见的电路器材又含有什么样的使用常识;不仅如此,在家庭外同样要注意电的安全,比如放风筝等,这何止是一堂科学课,更是生命安全的科学引导课。
学生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的,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者要像尤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不断地创造精彩!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