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一、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源整合和师资力量组合,财经类大学具有开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技术性课程的条件,而这些技术性课程的开设,是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价值性和理论性课程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打通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瓶颈”。也能避免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二)劣势1.学科基础薄弱从财经类大学各专业的发展情况看,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后才得以创立,发展时间短,远没有达到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学科基础较弱,学术影响较小。其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财经类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与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在财经类大学兴办的各学科专业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势的地位,且其各二级学科力量分散,学科整体被人为的“肢解”。在学科基础本来就较弱的情况下,这种狭隘的“小财经”办学理念和部门利益的博弈更进一步限制了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空间。2.专业定位模糊公共管理涉及多个公共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类高校就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强调综合性和理论性,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医疗卫生管理特色,师范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教育管理特色。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却遭遇了在“宽与窄之间艰难取舍”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想如综合性大学那样追求“大而全”,另一方面又想突出财经特色,结果却是哪方面的目标也没达到。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应用中却又什么都不精。这种模糊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出来学生也变得不伦不类,既缺少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又没有系统的财经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

毕业生在招聘和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 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任何新的一级学科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说尤为繁重。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学界在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学科整合状况很不理想,各二级学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相互之间的内在也没有能够确立起来。一级学科合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它的研究范畴能构成理想的基础平台,既允许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合理分工从而形成二级学科,又能确保二级学科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从而产生学科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但这些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范畴上有哪些内在?从事分领域的研究又需要哪些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或基本的共识。如果说理想的学科结构是树状结构的话,那么目前公共管理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没有确立,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来维系。在公共管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还没有确立之前,要确立一个统摄各二级学科,逻辑严密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许多财经类大学也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了各二级学科专业,下一步除了要完成学科教研机构建制上的形式整合外,在实质上打通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存是更为重要的任务。立足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践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1.公共性要求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公共性要求体现在学科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共性本色。当前不少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就“病急乱投医”,随意调整教学方案,添加了很多非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或把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于“二学位”上。这种泛财经化的不良倾向,导致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属性更加模糊,任由其发展甚至将引发学科发展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有效解决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应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大公共领域”的概念,即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部门人才需求,还应该包括部门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因为现代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者,一方面普遍存在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

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现代除了搞好生产经营以外,还要处理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公共关系。这就要求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关素质,而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人才需求。2.应用性要求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争议话题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一般认为,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成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得以从政治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在公共管理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学科分界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存在强烈的“政治学倾向”。所以,要化解公共管理学科的“身份危机”,就应该重申“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意义和价值。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但这并不代表“政治与行政二分”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政治与行政二分”可以被引申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二分”。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而公共管理问题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知识应用性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如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都与财经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紧密关联。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正是财经类大学的优势所在,故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应该依托自身的经管学科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各个环节突出应用性,淡化目前过分偏重价值分析和理论知识的“政治学倾向”教学方式。3.复合技能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复合技能性要求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公共管理学科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因应近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实践快速变化的产物。在人类社会最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涉及人们活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日趋庞杂。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政府的职能也急剧扩张,当今社会公共管理几乎涉及了人类事务的每一个领域。作为专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也不得不紧跟实践加速变化的“步伐”,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被吸纳到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当中,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法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

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析一、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6qkv6d9fw79ew80o94h77xpo584e200qx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