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吕惠序
【期刊名称】养猪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3
猪痢疾(SD)是由猪痢疾短螺旋体(曾被称为猪痢疾密螺旋体或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猪特有的一种主要感染生长育成猪,以消瘦、黏液性出血性结肠炎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过去也被称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病、血痢、黑痢或黏液出血性下痢等。病理学特征为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盲肠与结肠炎。它与称为猪结肠螺旋体病或猪肠道螺旋体病的另一种腹泻病不同,后者为一种温和型结肠炎,从中分离到的螺旋体不是猪痢疾短螺旋体而是结肠菌毛样螺旋体。
本病一旦侵入猪群,不易根除。由于死猪、生长率降低、饲料转化率差和治疗费用的开支,经济损失严重。
1 病原学
猪痢疾短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科短螺旋体属,多为4~6个螺旋弯曲,两端尖锐,如双翼状,呈舒展的螺旋状;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游蛇状运动;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严格厌氧;可产生溶血素,在鲜血琼脂上呈β型溶血。 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在0~10℃粪便中存活48天,25℃只存活7天,37℃则不到24小时。对阳光照射、热、干燥、氧敏感。对一般消毒剂也敏感,普通浓度的过氧乙酸、氢氧化钠和来苏儿等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其他动物不敏感。7~12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发病最为普遍,且日龄小的猪比大的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从保育舍转出后的数周症状变得特别明显,这与抗菌药物的停用是相一致的,因为断奶仔猪常频繁使用抗菌药物来控制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该病也可见于断奶猪,而哺乳仔猪和成年猪发病较少。 2.2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猪和无症状的带菌猪(病后康复猪可带菌达70天)是主要传染源。由于带菌时间长,经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将病传播开。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猪栏、食槽、用具等,健康猪采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此外,还可通过污染的运输车辆、接触病猪的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不更换鞋子和衣物时)、鼠和鸟类等媒介而传播。 2.3 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但4~5月和9~10月发病较多。在猪群中传播缓慢,持续期长。最初在一部分猪中发病,继而同群陆续发病。病猪康复后数周仍可复发,因此本病一旦传入猪群较难清除,病原可经常不断随粪便排出,导致本病在猪群中连绵不断,并常表现周期性,以3~4周的间隔重复出现。当饮水或饲料中不再添加治疗水平的药物时,症状通常会再次出现。
本病暴发流行时,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70%,若不治疗,死亡率可达50%,经及时合理治疗,死亡率较低,一般约为25%。
3 致病机理
猪痢疾的致病机理不同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而是由于
猪结肠和盲肠里的各种厌氧菌和厌氧性的猪痢疾短螺旋体一起协同作用,促进了短螺旋体与盲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紧密相连。它能产生溶血素,由于溶血素、内毒素(诱生促炎细胞因子,使结肠发生增生性病变)和脂寡糖(脂多糖的一种半粗糙形式)等毒力因子的共同作用,导致肠黏膜变性、发炎,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分泌黏液,以及黏膜层表面点状出血。进一步发展,使上皮细胞脱落并侵入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使粪中带血。肠炎诱发了体液和电解质不平衡,结肠黏膜吸收内源性分泌液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腹泻。急性病例常因发生进行性脱水、酸中毒和急性休克死亡。因此,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4 临床症状
猪痢疾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14天(最短的2天,长的可达3个月),腹泻是本病最为一致的症状,但严重程度却很不同。本病通常通过已感染猪群逐渐传播,每天都有新感染的病猪。群内个体和群间病程都不相同。
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要症状,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黏液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猪群初暴发本病时,常呈急性,后逐渐缓和转为亚急性和慢性病例。
发病过程差异很大。当猪场暴发本病时,常有最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程仅数小时,几乎看不到明显腹泻症状。大多数病例呈急性型,最初表现为拉黄到灰色的稀软粪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些病猪体温升高至40~40.5℃。感染后几小时到几天,粪便中出现大量黏液并常带血凝块。随着腹泻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到含有血液、黏液和白色黏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水样粪便,呈巧克力色、红色或黑红色,气味腥臭,会阴部同时被污染。多数病猪急性期耐过后可以于几周内康复,但生长率下降。持续腹泻导致脱水,伴随渴欲增加而喜饮水。病
猪痢疾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