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男硕士花万元“变脸”等3则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2年第12期
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鼻子也“长”高了……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化名)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
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大学生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来自协和医院的统计显示,目前整容大军中,大学生占了三成。
找工作一定要有好外貌吗?记者调查发现,多数用人单位并非“外貌协会”。专家提醒,大学生对自己有准确定位、尽早规划职业道路,才是最关键的。
武大男硕士花万元“变脸”
24岁的曾凡是武汉大学研三男生,正当同学们忙着投简历、跑招聘会时,他却“消失”了两个星期。本月初,曾凡回到学校,同学们发现他单眼皮“双”了、鼻梁也“长”高了。
原来他去北京一家医院做了整容手术,手术费花了差不多1万元,加上路费、食宿费,他不仅花完了全年的生活费,还把平时做兼职攒的钱也用光了。回忆起整形过程,曾凡说:“疼得我整个人都差点昏了过去,身上冒的冷汗把衣服打湿了N次。”但他坚持认为这个选择没有错,很值得。
长得又不丑,为什么要整容?曾凡说,以前一直觉得,只有女生才需要关注自己的容貌,但大四那年找工作的经历,让他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曾凡来自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小学文化水平,他从小就被灌输了“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观念。一进大学,他就是各大社团的活跃人物,“因为听师兄们说,在社团多积累些经历,对找工作会有帮助”。大四那年的9月,他每天带着写有丰富社团经验的简历,奔波在各个招聘会场,有时也会收到几个不知名的小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他自信凭实力能进大企业。终于,世界500强的某大型央企来学校招聘,他顺利通过了简历和笔试环节,却在面试环节中,因为长相不出众而遗憾出局。几次类似的面试经历,让曾凡对自己的长相越来越不自信,“你看我以前的样子,小眼睛、塌鼻梁,是不是有点‘贼眉鼠眼’?”曾凡认为,长相是他通往大企业的唯一障碍,“好不容易上了名牌大学,读了19年书,就是为了有份好工作,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长相的问题,早就可以去名企了,所以这才下定决心去整容。”
整容大军中三成是大学生曾凡的例子并非个案,记者采访中获悉, 趁找工作前去整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武汉协和医院整形美容科刘嘉锋博士介绍,大学生占整容大军的三成,且人数以10%的增速在逐年攀升。每年的寒暑假和找工作的毕业季,都是学生整容的高峰期。刘嘉锋证实,近几年,男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尤其是眼睛、鼻子和下巴,被认为是脸部“最受关注区”,动手术的也多是这几个部位。
武昌一家民营整形医院负责人介绍,每年年底、年初,是大学生整容的高峰期,平均每天都会有8~15名大学生到该院做各类整形手术,其中大多为19~24岁的女性。学生整容主要集中在割双眼皮、隆鼻和磨骨几个项目,价位在1000元~20000元不等。
据了解,大学生整容花费基本是父母“报销”,父母不支持的则在生活费上“做文章”。
记者查阅外地的新闻报道,在南京、上海等地的8所高校中,自己或身边同学做过整容的人数比率为32.67%;认为整容除了能带来满意的外表,还能增加就业筹码的人数比率为52%。
多数企业不是“外貌协会”
长得不好看就找不到好工作?有多少用人单位是“外貌协会”?
日前,记者走访武昌区多场校园招聘会,随机调查了45家招聘单位发现,仅3家地产公司、5家大型国企、2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在招聘宣传栏上,明确提出“请应聘者提供素颜登记照”、“随简历附上近期生活照”或“形象好、气质佳者优先”。其他35家企业,均未将外貌要求写入招聘条件。
光谷某知名地产公司的招聘负责人黄小姐说,将应聘者的形象列入考察范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招聘行政人员和销售人员时,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外貌条件较好的员工,在和对方建立合作关系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更好,更容易得到信任。”但她也表示,像IT、建筑、测绘这类专业性很强的职位,则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对外貌上的要求会略低。某银行招聘人员蒋先生说,银行是窗口服务行业,对求职者的外貌、气质上有要求,其实也是对服务质量的一种保证,“对客户来说,有亲和力的员工,让他们更有信赖感”,蒋先生提到,这并不表示他们只招“高富帅”或“白富美”,对应聘者的考量是全方位的,长相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是同等条件下,他们会更青睐外貌更好的学生。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孙启武博士:某些求职大学生,为了好工作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是舍本逐末,实际上这体现的是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产生的一种激烈冲突。有些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眼界较高,将进名企或者大公司作为唯一目标,一旦遇
到挫折,就从外表或其他客观条件上找原因,这是一种“防御性反应”,属于自我认识有偏差。
@diao眼泪:求职者正视自身的不足,同时看到自己的优势,制定一个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找准定位并尽早作出职业规划,而不是到了临近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职位的需要。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协会的陶厚永博士:某些大企业或知名企业在招聘中,对求职者提出外貌要求,实际上是求职市场供需失衡的一种表现,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倾向于外表更出众的求职者,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反应。但大学生的外貌绝不应是招聘单位的最核心指标,而很多外表不算出众的人通过自身努力,也同样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
@协和医院整形美容科刘嘉锋博士: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如果盲目地为了追求明星那样的五官,或者仅仅因为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某个危机,而期待以改变容貌来解决问题,是不理智的行为,一旦整容后没有达到原先的期待,会对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压力。
南京晨报发布:
94分竟是班级倒数第四
网友陈耳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不是所谓的热门名校,就是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上个星期孩子进行了人生第一次期中考试,考了94分,家长一开始还非常开心,觉得很不错,还夸了儿子。没有想到老师说,你的孩子要加加油哦,班级倒数第四!“94分还是倒数,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是天才吗?”网友陈耳很无奈,孩子的试卷他看过,有一些超出书本的内容,孩子没学过都没得分,但书本上学过的内容都得分了。
不少学校私下进行“隐性”排名
《94分竟是班级倒数第四》的帖子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截至昨天下午5点跟帖已经有260多个。“小小年纪本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却被分数和排名不断敲打着拼命往前跑!”家长周先生说,孩子上了学后最怕收到老师短信,别的话没有,就告诉你孩子在班上测评排名,或者告诉你分数段,一天的心情都要被影响。一位网友说,他孩子所在的班级,全班三分之一甚至过半数一百分都是正常的,很多孩子都在外面上辅导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也觉得压力好大。
“小学低年级期中考试大都是基础题,很多班级均分90多分。所以,94分排名倒数确实有可能。”南京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告诉记者,教育部门不允许中小学考试排名,但不少学校私下进行“隐性”排名,即公布成绩段,让家长根据孩子的分数估计孩子的排名。“小学阶段进行排名确实欠妥,但不排又会有家长盯着老师问,有时候老师公布名次也是出于无奈。”
家长自创“排名法”给孩子减压
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少人有一套帮助孩子减压的方法,认为“千万不要在意排名”,学习的事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和自己之前比,有进步就是好事,就要表扬。一位家长的孩子也是一年级,测验经常93分-96分之间,基本是班上30名到40名。“孩子自己说最高分99,他考93就是第八名。老师信息告诉我明明是31名,但我觉得孩子说得对,就是第八名。”这位家长说,“几分之差说明什么?我告诉她90分就是优秀!所以她心态特好,不在乎考试,这次期中调研居然考双百,出乎意料。”这位家长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两点:班上谁都有可能考100,没什么稀奇;100分不是遥不可及,你也可以做到。
@十年之后:“考94分竟是班级倒数第四”,道出的依然是一种排名情结,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学校感到无奈,家长感到揪心,孩子感到惶恐和疲惫。
@陌生人121:作为学生能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消化吸收为己有,就已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何必一定要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都齐刷刷地考个100分呢?事实上,考94分和考97分,乃至考100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绝对差距而言,再说了,一次考试偶然因素很多,我们能凭借几分之差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爱鱼鱼:当面对试卷,如果孩子们个个都能将书本上学过的内容得分,这不是很好吗?94分,一样是最棒的!为何要自寻烦恼,一定要给孩子们来个排名,一定要盯着孩子的排名呢?
@同日生阿斯顿:道理很浅显,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放下心里的排名情结。教育部门不允许中小学考试排名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私下进行“隐性”排名,不排就会有家长盯着老师问,有时候老师公布名次的确也是出于无奈。过去,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曾经给无数孩子带来痛苦,而今,素质教育后刚刚有所改观,可隐藏在部分人心中的排名情结却如影随从,没有消弭,也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羊城晚报发布:
天使的捐献
日前,17岁英德少女吴华静的遗体被缓缓推出手术室。吴华静穿上了粉红色护士服,戴上了粉红色的护士帽,穿上了白色的护士鞋,化了淡妆,她以漂亮的护士形象离开人间,但她的
一个肝脏、两个肾脏、1对眼角膜将让5个人受益,可拯救三个人的生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