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德之化育
中学生是国家将来发展的接班人,美德作为中学生德育的一部分,对中学生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美德化育在于改变先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灌输式的方法,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道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良性转变。当前中学生对于美德的认识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美德化育的问题。 一、中学生美德化育的概念界定 1.美德的内涵。 苏格拉底有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一种同魂灵相关的能力,一个人魂灵的知识即是美德的知识。这是有关美德伦理本源中的主要论说之一,也是对于人类美德的主要阐述之一。这之后,西方对于美德阐述中尤其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美德的论述:美德受我们理性支配,即为一种品质,这样的品质决定着我们对自身感情与行动的选择与表达。善于完善是人们所有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善是一种内心与自身德行相一致的实践行为,善为幸福、为美德。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划为与理性相对应的理智美德以及与非理性相对应的伦理美德。 英语中“virtue”一词译成“美德”,也译成“德性”。关于美德,古希腊人有他们特有的看法,即为了让人善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优秀的品质,其与汉语里的“卓越”“优秀”等概念相近。本文中所指的美德即是指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优秀的品质。 2.化育的内涵。 “化育”这个动词最先出现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礼记·中庸》中:“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里“化育”是指化生长育。在《佛教大辞典解释》中“化生”一词是指一开始不存在而后来出现,借外力而出现的。化是前提,育是目标。化育之“化”,强调学生经过教化后主动地去践行,而且整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第一,“化”不同于变,变是指外表样貌等很明显就能观察到的,而化是一种内在的变,它不一定能被人们所观察到,是一种内在的本性的不同。第二,“化”的条件是学生本身积蓄了足够能量,是教師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过程。化育之“育”,意为培育、教育、抚育。 所以,化育的出发点在人“心”上,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模仿进行学习,塑造人格,养成良好品行,并且整个过程是悄无声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学生是自觉而主动地使自己的“心”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3.美德化育的内涵。 美德化育就是改变以往学校中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美德教育,转变课堂中对美德进行说教的授课模式,强调在教师示范、引导、感染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被动模仿,到之后的主动学习、理解、认同和吸收的过程。在美德化育的过程中,学生由内而外地对美德进行认可、学习,达到自身观念直至行为的改变,同时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也得到更好的提升。美德化育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将美德以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教授,潜移默化,从内而外,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与提升,使得个人品质得到升华。 二、美德化育的功能 1.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即德育内部各成分间彼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互相调和、联系并和环境发生作用出现的结果。檀传宝先生在其《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论述到德育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即德育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第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即对教育对象个人的成长所产生的作用,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习个人的主体性,相反则会阻碍这一功能发挥,品德发展本质是认清文明化或社会化。第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重点是指引学生进行价值选择。 2.美德化育的功能。 美德是德育中的重要成分,相比较德育的功能,美德化育有以下三种功能:第一,美德化育的个体功能,使个体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丰富的人格品质,促进自身道德境界的提高。第二,美德化育的教育性功能,美德化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引导,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成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促成本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美德化育的社会功能,即通过美德化育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个人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促成整个社会有序与和谐发展。 三、美德如何化育 美德化育对中学生道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德化育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对于学校这个小环境来说,美德化育既关乎学生本身,也关乎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说,美德化育不仅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努力,社会也要做好先导带头作用,营造出全社会重视美德的大环境。 1.强化美德需要,提高美德意识。 人的内心有对于美德的需要才能驱动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于美德的学习。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欲望达到一定的强度,就能促进主体去寻求。人类的本质就是需求,它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途径,让青少年明确,美德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首先,让中学生明白美德是自尊以及他尊的需要。中学生的美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美德的力量使中学生更好地领会自尊和他尊的内涵和价值。经过自我努力,取得他人以及社会的敬重,人格尊严得到实现,得到协调的人际关系。其次,让中学生明白美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自我价值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所具备的价值,它表现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水平。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中学生才能学会自尊、自信、自爱。 同时,中学生是一个独立并且自我意识很强的群体,他们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道德知识很多都不屑一顾。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就应该改变目前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陶冶和感化。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对中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地去体验、去选择,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将美德与个人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2.社会加强宣传。 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存环境会在无形中感染一个人的行为,正如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能流利地说一口英语一样。环境决定了个人行为,也在无形中对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生又是中华民族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将来繁荣昌盛的希望,因此,应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社会应将爱国主义落实到生活中,比如,在各个单位每月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进而影响孩子的道德教育。 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树立为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是简单的24个汉字,其中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我们每个人如何生活。对于踊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进行评选表彰,宣传其事迹。让每个人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在心,积极践行。 美德化育,将美德渗透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中。学校和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美德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促进中学生美德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正庭)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