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摘 要: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它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沿着历史的脚步被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新的生活理念。然而在民歌领域里,传统的民歌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已经听得乏味,一部分演唱家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并被大众所接受,于是我们把这种民歌叫做“新民歌”。新民歌的出现使得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民歌;传统民歌;新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96-03 一、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诗歌的演唱形式,也称作民间歌曲,它是文学与音乐充分结合的综合性产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于是民歌出现了两个“分支”――传统民歌和新民歌。
传统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的同时自己创造出来的歌曲。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使其也随之改变。它根植于民间,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依靠人们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获得发展、演变和丰富。它具有自然、纯朴、优美的特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它可以表达每一个时期人民大众的心里,在群众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惯性心理。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的民族、地域社区以及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1]。如果说历史悠久,则非我国的传统民歌莫属,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民歌。
传统民歌的流传方式,依靠的不是乐谱,而完全是口传心授,它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艺术。无论什么地区多么遥远,从不受时间和地理的影响。它是生活的镜子,它伴随着历史,映照出生活的各个侧面。人类通过劳动演化发展而来,也通过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民歌也是由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传统民歌的口头传唱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色:第一,是创作与演唱的即兴性。见景生情,词汇贯通,是民歌歌手必须具备的条件。这种即兴发挥‘引人入胜的本领,是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语言的熟练、音调的精通基础之上,而不是顺口胡编。第二,是随之带来的变异性。每一首歌都有其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经过不同的歌手
演唱,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会有某些微妙的差别,往往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就如《茉莉花》,一传十,十传百,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风味,有些优美流畅,有些细腻深情,有些灵巧秀丽,有些豪放激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高招”。当它以“鲜花调”的曲牌形式进入说唱和戏曲领域中时,又因不同曲种、剧种的运用而大显身手,各自赋予新颖的韵味。第三,是人民大众性。民歌由大众创造,当然大众也是离不开民歌的。它的产生与流传,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即兴性与变异性,归根结底是出自群众的智慧,凝聚着群众的感情、爱好,以及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总而言之,它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又使民族气质得以提炼与升华。 二、新民歌的界定
“新民歌,应当是指现代社会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及大众品位的特点的歌曲。”[2]现代社会的新民歌,简单地讲就是民族和流行、美声相结合的唱法,在当今社会趋于流行化趋势,它是区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民歌运动”中的那种民歌种类。它汲取了美声和通俗音乐的元素,加上我国的民族特点发展而来,已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元素。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人不断地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视听性较强的
声乐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音乐人、新歌手。一部分歌者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并被大众所接受了,于是,便把这种民歌冠之为“新民歌”。就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民歌主体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来演绎民歌,提倡一种时尚、娱乐化、清新、有特色的音乐观念,用以迎合日益宽松的社会氛围。
三、中国新民歌广泛流行的原因
新民歌的广泛流行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热门现象。这种新民歌在众多传媒力量的巨大攻势下,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传开来。新民歌流行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的内涵已经逐渐消逝,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很难有机会真正地体验。例如土家族的哭嫁歌,最早它是一种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和控诉,后来成为了一种风俗,假如你不会哭,人家就会觉得你嫁不出去。但是在经济发展如此快的新世纪,这种风俗几乎很难出现了。对传统民歌――山歌而言,如今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求偶也并不是通过互相对唱山歌了。
第二,如今社会汉语普通话广泛推行,各地的传统方言
有时候没办法交流。传统民歌很多都用其方言演唱,虽然旋律优美,可是人民大众没办法把方言歌词延续下去,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的环境。由于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受汉语的影响,出现萎缩的状态。这给传统民歌造成致命的打击。
第三,在这个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 无论是民间音乐文化或其他精神文化形式,他们的文化产品同创造这些产品的过程显然与物质文化有着明显的联系,并且在每一种精神文化内容与文化活动的后面,都可感觉到有经济或物质因素的潜在力量在起到制约作用。因此,一种比较合理的观点是,“就文化内容而言,又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或三个层面。它们的关系是:前者是基础,中间是中介,后者处于最上层。”[4]人民的经济基础提高了,精神文化也便提高了,审美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得不到满足。“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5]由于新民歌配备了现代高质量的绚丽灯光、音响等多媒体辅助设施,旋律更加优美,效果更加夺目,从而使得这种新的演唱形式更容易贴近群众,而且通俗、自然亲切,因此新民歌的流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四、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采用现代流行的方法来演唱民歌(亦民歌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