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夏正智
《资本论》是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宏篇巨著,它揭示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资本论》很难懂,马克思的高度哲学化的语言和耗繁的历史资料数据为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经济思想增添了不少的障碍和麻烦。读大学时,因为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课本和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反而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曾经阅读过《资本论》。但只是读到150多页,就因为理解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再继续往深处阅读。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希望从中能够为学位论文寻找到新的思路和观点,在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资本论》。看看想想,用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不得不去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相关哲学文章,最后顺带看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那次暑假过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被我一再翻阅,从中去寻找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劳累的过程,花费了我不知多少个
不眠之夜,但劳累所带来的是不再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理论创新的全新认识。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其主要继承和发展的是其客观部分,而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中都包含客观成分(劳动)与主观成分(交易过程中的效用评价),这就为日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埋下了伏笔,也为西方微观经济学效用论、供求均衡论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同时,马克思《资本论》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的界定为其理论的革命性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也为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埋下了隐患。当我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看完《资本论》第三卷,我发现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矛盾与冲突。为此,我通过对劳动分工形式的分析,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思想,写出《重新认识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直接通过对个体劳动的分解推导出凯恩斯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公式。同时,根据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与马克思对价值形成的分析,写出《价值与劳动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发表于《社会科学报》。这时,我认识到,其实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完全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生产力理论通过劳动分工和价值分解实现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无缝对接。从此角度讲,凯恩斯主义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翻版,他们都是李嘉图的徒弟。当我答辩时,我自我评价初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融合对接问题时,受到个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