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经典Ⅰ类基因——调控NK细胞活性 (3) 炎症相关基因——调控炎症反应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功能,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骨髓中髓质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诱导B细胞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在中枢免疫器官中分化发育中主要事件是:功能性BCR的表达、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⒈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人重链基因由编码可变区的V、D、J片段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片段组成,轻链只有V、J ⒉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V区基因的重组是通过重组酶作用实现的,重链在先
Ig的胚系基因是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成簇存在的,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DJ(重链)或VJ(轻链)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⒊等位基因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等位基因排斥: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λ轻链基因的表达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⒈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⒉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⒊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已成熟B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而且发生在抗原刺激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主要发生为点突变
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骨髓中的pro-B细胞重链V-D-J重排,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μ+的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μ+δ +的成熟B细胞。B细胞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进行阴性选择。 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胞。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进行阳性选择。
在骨髓中发育的未成熟B细胞通过上述的克隆清除、受体编辑和失能等机制形成了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
骨髓中未发育成熟的B细胞,表面表达mIgM,此时的mIgM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不仅不能活化B细胞,反而会导致该细胞凋亡,形成克隆清除;一些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可以通过受体编辑,改变其BCR特异性
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mI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细胞,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无能或失能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⒈mIg 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单体形式存在,需要其他分子辅助完成BCR结合抗原后信号的传递
⒉Igα/Igβ 均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胞质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二、B细胞共受体(辅助受体)
B细胞表面的CD19、21、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特异性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三、协同刺激分子
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⒈CD40 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其配体(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 ⒉CD80、86 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 ⒊其他黏附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22、32
第三节 B细胞的亚群
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 一、B-1细胞
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肠道固有层,合成低亲和力IgM能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多反应性,属固有免疫细胞,可自发分泌天然抗体 二、B-2细胞
主要定居于淋巴器官,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性质 CD5分子表达 B-1细胞 + B-2细胞
更新的方式 自发性Ig的产生 针对的抗原 分泌的Ig类别 特异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免疫记忆 自我更新 高 碳水化合物类 IgM>>IgG 多反应性 低/无 少/无 由骨髓产生 低 蛋白质类 IgG>IgM 单特异性 高 有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一、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⒈中和作用 某些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阻断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⒉调理作用 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⒊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 ⒋ADCC
二、提呈可溶性抗原
B 细胞可藉BCR 结合可溶性抗原,对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 细胞。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场所:胸腺
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
根据CD3以及辅助受体CD4、8的表达,胸腺中的T细胞可分为双阴性(DN)、双阳性(DP)、单阳(SP)性三个阶段
最核心事件:获得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⒈TCR的发育 基因重排同B细胞 ⒉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
部位: 胸腺皮质,主要由胸腺上皮细胞发挥选择作用。
在胸腺皮质中,CD4 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 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Ⅰ/ Ⅱ类分子- 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 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
意义:阳性选择淘汰了不能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SP细胞的TCR只能与自身MHC-Ⅰ或MHC-Ⅱ类分子结合,这就使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 ⒊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部位:胸腺皮髓交界处、髓质,
经历阳性选择的SP 细胞在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还须经历阴性选择:凡是能识别自身抗原-MHC 复合物、且具有高亲和力的 SP细胞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实质是清除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即阴性选择。 意义:阴性选择淘汰了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T细胞获得了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具有两种性能的成熟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血液并移居到外周淋巴组织。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TCR为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