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亦是降低教育培养成本、推进人才强国、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国外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经历了很多年之后变得日趋完善,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外对职业能力的提出、演进及实施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梅腾斯和美国人Pratzner,他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出版的《选择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在1982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又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能力描述的两条原则:“普通性”和“迁移性”。正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与突破为德、英、美三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创新。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尽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与世界接轨。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改革高职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上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上建立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二、国内对西方所提出的职业能力的引进、借鉴、探索与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开始注意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以“原装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谓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核心。目前,国家已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对职业能力进行与具体职业情境相关联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诠释。重点即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工学结合,寻找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但其根本核心还在于课程开发。
三、培养与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主要是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置课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也就谈不上真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依靠青年一代实现科技强国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