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需要考虑对自然灾害防御。

②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工业的影响程度降低,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气候的不足。例如,棉纱厂需要车间的湿度

③水文条件

主要是供水排水问题,特别是排出的废水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条件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使用这种原料的企业多选在原料产地,以减少原来斗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企业临海型利于进口原材料

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企业,区位选择多靠近销售市场。例如饮料厂,成品体积大于原料,运输中又易耗损,特别是空瓶装上液体物质后重量有很大增加,故就地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效益,比将原料运往工厂所需的花费要多。

③消耗能量多的工业

当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时,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例如炼铝厂,由于炼铝要消耗大量电力,大多选在水电站附近。因为这里供电量大,而且水电成本低,电力价格便宜。这类企业称为耗能工业。

④需新鲜原料的工业

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企业,其成品质量与原来斗的新鲜程度关系较大。这类原料易于腐烂,所以加工厂不但要求距原料生产地近,运输条件好,而且工厂还需要有保鲜设备。随着交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也会使区位条件变化。如牛奶加工由于冷藏技术的应用,可保存的周期变长,就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

(3)能源条件

①煤的分量重,运输不方便,受限制多,燃煤电厂区位选择需仔细考虑。 ②石油、天然气用管道或专门的油轮运输方便,受限制较少。

③水能发电虽然成本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

④核能发电所需燃料少,不受运输条件限制,从长远看成本低,但投资大,需大量冷却水,而且安全系数要求高。

(4)市场条件

①产品要保鲜的工业,如食品工业。

②对不生产主机只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受主机厂与提供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所在地的限制,如钢铁联合企业。

③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日本的临海型工业。 (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等条件。当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时,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反之,可发展劳动密集型

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工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酸雨、全球变暖。导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降低了环境质量,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条件的改善,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业发展条件。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沿海是跨区域协作的理想区位: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5.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在假定其他地形、气候、种族、技术、政治制度、政策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抽象地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以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学说相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区位论。

(1)相同点

都涉及了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 (2)不同点

①克氏的中心地理论以韦氏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韦氏从简单假设开始,假定一些相同的条件。

②克氏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相结合,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区位论。韦氏抽象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

③克氏理论对某些工业部门布局有指导意义。韦氏理论由于诸多缺陷,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

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答: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步加深,各国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相互影响不容忽视。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工业发展的速度有所下降,主要远洋尹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增长。需求不旺无法剌激生产,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下降。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工业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销售困难,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中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发达国家组成强大经济集团,不仅可以促进集团内各国自身的繁荣,而且可以加强

与自身的竞争力。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①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商品的生产能扩大海外市场,赚取外汇,获得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一般都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因此,技术能力的极端不平衡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

②以低价土地与劳力以及国内市场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业。既需要时间,又要冒外资企业向他国转移的风险。

(2)发展趋势

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①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己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臵、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②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思想和技术。

③世界产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己波及世界各国,其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1. 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答: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如下: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人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答: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1)集聚力

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①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

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①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

②社会条件方面。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 (3)摩擦力

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于交通动脉(线),还可相对于一定的开发区域(面),而摩擦力的方向是阻止城市空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 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答:在乡村聚落的分类中最常见的是按形态分类。具体如下:

(1) 一般类型的乡村

①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

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②分散型农村聚落

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③半集聚型农村聚落

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2)活动型村落

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

(3)特殊类型的乡村 ①美国单户型

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②集体农场型

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 ③经营性农场

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4 .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答:(1)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即城市体系。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①等级规模法则

1913 年奥尔巴晗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次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②首位城市法则

06aok1dluq37lyc0yel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