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 Na +—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 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 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 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 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 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 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 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 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 Na +—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 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 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 3 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 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 为不随意肌。
精选
5. 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 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 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 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 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 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 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 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 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 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 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 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 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 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 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 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 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 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 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 k+ 的进 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 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 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 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 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 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 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
精选
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 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 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 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 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 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 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 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 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 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 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 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 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 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 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 Na+通道和 K +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 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 数值上接近于 K +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 K +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
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 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 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 ,细胞 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 一定次数的兴奋。
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精选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 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 Na+、K +、CL -,尤其是 Na +的通
透性,因 Na +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 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 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 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 K +、CL -,尤其是 CL -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
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 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 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 2+从细胞外进入 突触前膜中。
(2)在 Ca 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 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 Na+、K+通道开放,Na +、 +K 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 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 Ca 2+进入肌丝处;
(6)Ca 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 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 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 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 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 Na+和 K+ 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 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 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 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 Ca 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 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 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 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 试述与 G 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 7 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 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 G 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 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 G 蛋白偶联系统由 3 部分组成:受体、G 蛋白和效应器。 .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精选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 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 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 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 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 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起始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后索脊神经节细胞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外侧束后觉细胞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外侧束后觉细胞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外侧束红核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前束前庭神经外侧核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核的位置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大脑半球 间脑 中脑 中脑 脑桥 脑桥 脑桥
延髓、脑桥 延髓 延髓
副神经延髓 舌下神经延髓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