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4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北京的春节》描写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腊八粥》以孩童的视角叙述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让人感受到腊八节浓浓的民俗风情;《古诗三首》介绍了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或传说;《藏戏》展现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的起源和特点。 “习作”的主题是“家乡的风俗”。“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4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文章的详略安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但是,对于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如何分清内容的主次以及如何详写重要部分这些问题,他们却不一定有答案。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习作时学会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但对民俗民风不一定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身边多彩的民风民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特点,了解习俗的寓意。 3.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5. 掌握行楷的书写技巧,提高书写速度。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3.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不同地区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要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并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写写家乡的风俗,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应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民风民俗的特点。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边体会作者描写风俗的方法,从阅读中学会表达,在习作中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0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 会写“蒜、醋”等生字。
2.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韵味。 5.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突破方法 (A案)1.借助童谣了解习俗。2.学习课文,品味细节,体会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B案)1.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春节习俗。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人们的心情,体会习俗中的文化。 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突破方法 (A案)1. 抓住关键词,体会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手法。2. 阅读质疑,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B案)1. 填写表格,感受文章的写作手法。2. 引导发现,印象最深的习俗就是详写的部分。 教法与学法
教法 (A案)讲授法、讨论法、联想法。(B案)情境教学法、合作练习法。 学法 (A案)阅读法、联想学习法。(B案)自主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B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首《春节童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教师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3. 检查生字书写情况。 (1)易错字:“醋”字的左边不要少写一横。 (2)区分形近字:元(宵) 云(霄) 4. 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人们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能发出响声。 初旬:每月的前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中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焕然一新。 三、理清顺序,体会详略
1. 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隆重等)
2. 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3.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春节写了很多民风民俗,那作者对哪些部分进行了详细描写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详写和略写的内容。
(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部分,略写了其他部分) 四、走进腊八,感受风俗
1. 师: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时候迎来了第一个好日子,也就是——腊八。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这几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详细描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一些批注,然后和大家交流。
2.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朗读。 3. 学生汇报。 (1)熬腊八粥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农业产品展览会”指什么?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②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腊八蒜有什么特点?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
②指导朗读,读出腊八蒜的美味。
4. 小结:看到腊八节有这么多吃的,可以感受到腊八节的隆重。 5. 说一说,在年前孩子们和大人们还有哪些东西要准备。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 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及课文的写作顺序。在这么多习俗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年前的习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过年的习俗。 2. 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老舍
时间顺序 有详有略 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轿 骆 驼 恰
课时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bǎi tān zhǎ yǎn zhǎn lǎn jiǎo zi ( 摆 摊 ) ( 眨 眼 ) ( 展 览 ) ( 饺 子 ) rán fàng là bā suàn zá bànr nián gāo ( 燃 放 ) ( 腊八蒜 ) ( 杂拌儿 ) ( 年 糕 ) 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霄 宵 元( 宵 ) 云( 霄 ) 娇 骄 轿
( 轿 )车 ( 骄 )傲 ( 娇 )嫩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课文是按 时间 顺序来写的。 2. 本文作者是 老舍 。
四、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隆重。 2.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指名读词语。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师: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春节的习俗。 二、精读引路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除夕真热闹”)
2.老舍先生说“除夕真热闹”,他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除夕的热闹?
(他是从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方面来写的) 3.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从“家家、到处、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4.师:同学们,除夕夜你们会做什么? 5.指导朗读,读出除夕的热闹。
师:我们的除夕和北京的除夕一样热闹,也会穿新衣、做年菜、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心情是欢乐的,节日氛围是热热闹闹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读出开心,好吗? 三、合作学习
1.明确任务:除夕过完了,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课文中描写初一和其他日子的部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去体会。 2.小结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描写除夕的这部分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找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理解如何详细描写重点部分)
3.合作学习第9~13自然段,圈画出体现热闹的部分,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学生汇报。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看看这一天有哪些活动。从这样的描写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1)正月初一
交流要点:①这一部分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②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方面?(拜年、接待客人、游览寺院、逛庙会等,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③除夕与正月初一有什么不同?(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就是另一种休闲的热闹) (2)元宵节
交流要点:①除夕是忙碌的热闹,正月初一是休闲的热闹,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的热闹是什么样的呢?
②理解关键句子。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式各样。” ③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从“处处悬灯结彩”“ 几百盏灯”体会到灯的数量多)
④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到灯的种类多) ⑤边读边体会。 四、体会详略
思考:北京春节前后这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只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简略介绍,可以使我们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悬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五、品味语言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语言的特点。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师:“零七八碎儿”是什么意思?我们这儿用什么词表示这个意思?
师: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大家还可以在课文里找找这样的词语。 2. 小结:老舍的语言有着浓浓的“京味儿”,因为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而且他的绝大多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