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各位专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梯队,形成群体合力,而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从而尽快提高我系研究水准,本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拟定位如下:

1.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近三来,共建成两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应的研究梯队,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有4位在职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位博士研究生已学成归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2.力争在申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闫庆生教授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马啸博士参与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结项,同时主持2007年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白学锋副教授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校级项目3项;刘治立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即将鉴定结项,主持参与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温金童参与卫生部2009年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学校项目1项;黄会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段有成、刘月兰、赵法发各主持校级项目1项;侯普慧参与校级项目2项。学科组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建设指标。

3.努力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共在核心期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中国边疆边疆史地》、《西藏研究》、《中国医药报》、《探索》、《兰台世界》、《青海民族研究》、《兰州学刊》、《医学与社会》、

1

《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期刊。

4.致力于校地、校校合作,力求在校地、校校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近两年来,马啸教授、刘治立副教授参与庆阳市政协委托项目《庆阳通史》的编撰工作。刘治立主编《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丛》一书,成为2009年9月庆阳“中国农耕文化节”的主要支撑性学术著述。学科组分别于2007年8月和2009年8月与庆阳市历史学会、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庆阳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讨会”和“范仲淹学术研讨会”。同时还主持完成庆阳市博物馆主体展馆的浮雕设计工作和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布展工作,在区域性的学术活动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校地合作取得积极的进展。

5.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夯实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于今年四月通过学校的合格验收,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主要成员还主持和参与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一项。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本专业建成的第一门本科校级精品课程。本学科教师一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材奖”、一人获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老师”奖。

6.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和提高人才竞争力探索新路。近三年来,学科组成员为全系学生开办学术讲座50余场次,拟定各类学术研究选题400余个,指导、审阅、修改学生各类学术作品600余件。目前,全系已经形成了由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作学术指导,以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北地文史学社为中心,以北地文史学社机关刊物——《北地学刊》为阵地,以“挑战杯”大学科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科研项目带动、学术讲座推进、学术竞赛提升、学术刊物巩固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科研推进机制。全系学生共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医学与社会》《党史文苑》《传承》《改革与开放》《法制与经济》《卫生职业教育》等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有20件作品在省校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先后编辑出版了4期《北地学刊》,共刊发学生优秀特色论文100余篇,2009年10月,还编辑出版了我系第一部学生特色论文集《北地史地论衡》,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所培育人才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学科自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学校首批校级重点学科

2

后,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和实施要求,以及申报重点学科时所提交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制定实施了2007-2009年度学科建设计划。着力在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学改革、资料室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三年来,在学科建设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就从五个方面对此予以汇报:

1、学术研究呈现新气象

三年来,学科组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队伍,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形成了群体合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为“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已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目前已经确立了两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重点学科方向,并且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4个实力雄厚的学术研究梯队:

中国现代史学科方向以闫庆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建成以闫庆生教授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史、法制史、卫生史、社会史”学科研究方向第一梯队,温金童、黄会奇、侯普慧为第二梯队的学术研究团队;同时还建成以白学锋副教授为“陇东老区史、陇东特色文化、陇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研究方向第一梯队,刘月兰、赵法发为第二梯队的学术研究团队。

中国近代史方向以马啸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建成以马啸教授为“近代西北边疆史、民族史、开发史”学科研究方向第一梯队,窦向军、王小英为第二梯队的学术研究团队;同时还建成以刘治立博士为“陇东近现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研究方向第一梯队,王成喜、段有成为第二梯队的学术研究团队。

近三年来,共主持(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地厅级项目8项,校级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项目

3

12项),出版再版专著4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月刊》《西藏研究》《西域研究》《医学与社会》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在《探索》《学习与探索》《甘肃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兰台世界》《兰州学刊》等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 篇,在《成都大学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传承》《陇东学院学报》《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红河学院学报》《 许昌学院学报》《魅力中国》《改革与开放》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论文。其中,“左宗棠开发甘肃研究、陕甘宁边区卫生史研究、庆阳老区精神研究”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基本达到了省内外领先水平。

2、学术交流取得了新进展:校地、校校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闫庆生教授担任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庆阳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白学锋副教授任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庆阳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马啸教授为甘肃省历史学会和庆阳市历史学会理事,并于2009年8月当选为甘肃省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学科组其他成员均为甘肃省历史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会员,有较为广泛的学术交往。学科组分别于2007年8月和2009年8月与庆阳市历史学会、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庆阳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讨会”和“范仲淹学术研讨会”。参加了2009年庆阳市举办的首届全国“农耕文化节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论坛”。近两年来,马啸教授、刘治立副教授参与庆阳市政协委托项目《庆阳通史》的编撰工作。刘治立主编《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丛》一书,成为2009年9月庆阳“中国农耕文化节”的主要支撑性学术著述。同时还主持完成庆阳市博物馆主体展馆的浮雕设计工作和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布展工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与此同时,学科组还通过开展基层调研活动、校友回访活动及学术讲座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倾听基层学校和社会的呼声,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先后赴华池一中、华池二中、陇东中学、环县一中等基层学校调研,共收集各类信息和意见建议20余条。同时,举办校友恳谈会和学术讲座20场次,为全系及全校师生举办学术讲座50余场次。以上活动的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肯定。

学科组还把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三年来,学科组成员为全系学生拟定各类学术研究选题400余个,指导、审阅、修改学生各类学

4

术作品600余件。目前,全系已经形成了由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作学术指导,以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北地文史学社为中心,以北地文史学社机关刊物——《北地学刊》为阵地,以“挑战杯”大学科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科研项目带动、学术讲座推进、学术竞赛提升、学术刊物巩固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科研促新机制。全系学生共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医学与社会》《党史文苑》《法制与经济》《卫生职业教育》等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有20件作品在省校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有近50篇论文及调查报告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先后编辑出版了4期《北地学刊》,共刊发学生优秀特色论文100余篇,2009年10月,还编辑出版了我校第一部学生特色论文集《北地史地论衡》。这应该是本学科的一个亮点。同时,培养了一批学生学术新秀,其中罗凯参与省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吴友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篇,刘娟芝、郭虎子、冯瑞祥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篇论文以上。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和提高人才竞争力探索新路。

3、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巩固现有人才,进一步扩大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大力推进教授进入教学一线。同时,不断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力图使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55岁以下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1人;硕士生导师1人;学科带头人2人;获博士学位者2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人。本学科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自200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5名专业教师,委派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2人已学成归来),使学科梯队的年龄、学缘和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先后聘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林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澍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本学科的兼职教授,多次聘请兰州大学王劲教授、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河南大学“黄河学者”黄正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亚平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并成研究员为本科生授课或讲学,提高了本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此外,还邀请地区档案馆原馆长慕思恭、庆城县原政协主席刘文戈先生参加学术研究。

5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各位专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5tiu9io0x8mqar1rud16ehs64cxfu011y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