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司法公正中的体现 法治强则国强,法治弱则
国弱。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 产党提出法治中国概念,明确提出保证司法公正,在些前提下,道德 依然然是法治中国,特别是保障司法公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我国司法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 司法公正是极力坚持和体现的 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司法过程中仍然有违背公正、 公平的现象。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和“加强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其中建设法治队伍中强调了加强道德建设和思 想政治建设,这明确表明道德在司法公正中有重要的地位。
一、道德在历来法治思想中的体现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德先于法律产生。 《韩非子》 中提到“上古竞于道德 ”,在蒙昧的原始社会,那里没有法律只有道德 约束。无疑,中西方各民族都经历了道德约束和统治团队或者集体的 过程。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后,进一步发挥了道德的作用,以道德来管 理国家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达
2000多年之久。西汉戴圣《礼记 大 学》:“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提出了修身、齐 家、平天下的理念。这里的修身,指的是提升道德修养,丰富学识。 而平天下则指的以公平、公正来善待百姓、匡扶正义。这里要求管理
国家、治理天下的前提是提升统治阶层的道德修养,实施德政。
法的思想则伴随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春秋时期,不仅 出现了专职的司法官,而且还有关于执法、司刑、治狱的工作程序、 专门知识与法律艺术。 ”[1法] 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则将 其付诸实践。 “依法治国其源出于托名管仲的一部战国时各学派的论 文汇集一一《管子》…?其原意为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则举措而已 '。 ”[2战] 国李悝汇集各国法律编制《法经》 ,成为我国第 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秦国和汉朝将之发扬光大,形成秦律和汉律。 之后的历朝历代法的思想绵延不绝, 并随着统治阶层的更迭和其思想 不同而随之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法系。然而究其根源, 法的思想形成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悝、吴起、商鞅、 慎到和申不害等先贤是早期法家代表人物, 在他们之前还有子夏。 李 悝、吴起师从子夏,而子夏师从孔子。 “法家者,儒道墨三家之末流 嬗变汇合而成者。 ”[3再] 有者认为法的思想 “来自儒家 ‘礼'制传统。 ”[4] 如此,法的思想在创立之初吸收了儒家的思想, 乃至在后期也不可避 免的带有儒家思想的印记,可以说道德思想融入法治中由来已久。
道德引导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它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有着一定 的约束作用。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家逐步重视依法治国,强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但物质文化普遍提高,但精神文化则受到极 大冲击,道德的约束力下降,社会中违法事件不断出现,特别是法治
队伍中不断出现知法犯法的事件,这不光是靠法律和制度能约束的, 还是要依靠道德约束, 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发展, 引导公民 “不能违
法、不敢违法 ”。
二、道德在司法队伍建设中的体现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在司法公正建设中的重点。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实现政府廉洁高效,提高思想道 德素质,培育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 中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 法治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要求,提出 “坚持立德树人、德 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 力量。 ”然而现阶段司法队伍建设急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 随之产生的则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2003 年,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13 名法官受贿 400万元,其中有该院副院长 2 名、副厅长 3 名,处级审 判员 5名,行贿人涉及 44 名律师。该院一次多名法官涉嫌犯罪,严 重损害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在全国引起强烈震撼。 2013 年 8 月 2 日,网络爆料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多各法官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