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和质变的区别: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首先,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最后,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转化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试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商,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二十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求;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理论意义: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辨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现实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辨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大的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的根本途径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

2

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系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矛盾运动规律:从内容看: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性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矛盾运动: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第二,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A、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B、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实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2)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课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

3

方面是一般的抽象活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试述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试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⒈劳动者是自由人⒉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4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起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她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区的,而是有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这其中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和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三个阶段: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第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1)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是资本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A、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B、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金额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C、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试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

4

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试述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性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是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经济危机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2)a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b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c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3)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简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2)原因: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剧烈的竞争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主要形式及其实质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实质: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候驾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动因:1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后果:

A积极: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B消极: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3、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原因和实质? P198-201/P202-203/P203-204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P213-214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空想主义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空想主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

5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什么?P216-217 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 5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229-231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57、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36-237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58、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242-246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P255-262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0、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268-270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越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会到达共产主义,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注意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5io717qex0vngk59em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