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学习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

1

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2

4.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3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诗。)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在对话 交流中重点引导)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8.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

4

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

9.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 三、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5

05ggq5djv74n25q6ny0j2r4yi9c8on003r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