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2017年同步
练习卷(6)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抒情 比喻 拟人 B. 证明 拟人 比喻 C. 叙述 拟人 比喻 D. 描写 对偶 拟人 2.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作“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 ②⑥④⑤③① B. ①③⑤④②⑥ C. ②⑥⑤③④① D. ①⑤③④②⑥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3.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假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
第1页,共8页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④⑤段是什么关系?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7小题,共70.0分) 4. 给划线字注音
簌簌 ______
翩然 ______
竺可桢 ______
草长莺飞 ______ 风 雪载途 ______ 匿 迹 ______
5. 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园狼藉 D.昂首阔步 ______ 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必露 D.令人喷饭 ______ 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______ 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______ 6. 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成语 躲藏起来不露面 ______
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______
7. 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______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______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______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______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第2页,共8页
8. 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请你写几句农谚。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天气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久不到。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 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 1℃的评价是: 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看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 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 世纪70 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 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 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 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童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
斤。
④气温升高 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 2030年,中国海平面 可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 能..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 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 年,中国海平面 可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 能..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10. 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
者展现一幅风景画,请你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
第3页,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2017年同步
练习卷(6)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A
3. (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选文第一段,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特有的景色,所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开头一段描写得如此生动,其目的很明显,一是为了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二是为了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第三段中的“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等句子,来提炼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分析。考查句序是否可以调换,一看句子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顺序,二看句子是否与前后文某些内容相照应。阅读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分别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前二者是植物,后者是动物,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时间的先后关系,“杏花”“桃花”是春天开放,布谷鸟是在初夏开始活动。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根据句中的“比”字即可看出,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要准确灵敏。
(5)本题考查段落关系的分析。阅读第四段末句“下面是一个例子”,再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即可看出,第五段就是第四段内容的一个具体例子,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物候观测灵敏,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
(1)描写;引出说明的对象--物候,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
(3)不能,因为这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并且前两个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 (4)作比较 强调物候观测的灵敏度高。
(5)第五段是针对第四段所居的一个例子,对第四段起进一步说明的作用。 4. 5. 6. 7.
sù piān zhú zhǎng zài nì4. sù 5. A C 6. B C 7. A B 8. B D
6. 销声匿迹 7. 周而复始 7. B 8. B 9. C 10. B 8. 答案: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第4页,共8页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9. (1)考查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开放性题目,考查对生活的关注和表达能力。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5)示例: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10. 11. 12. 13. 10. 答案示例:
春天来了,看!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在湛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小鸟站在枝头,唱起了动听的歌儿;柳枝摇着长长的辫子,摆来摆去;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美丽的花朵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清凉的河水欢快地流着,在叮咚叮咚地弹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解析】
1. 阅读所给的句子,其描写了立春过后大自然的景色,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苏醒”一词赋予自然以人的运用,是拟人的修辞,“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又形成对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第5页,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