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投影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让学生选出其中最喜爱的一幅,并说说对作品的感受。
(3)教师分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家里有相机的同学请带相机。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中外优秀摄影作品,不同时期的照相机图片(课件)、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你们见到过哪些相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照相机发展的历史。主要展示不同时代的照相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的不同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简单地对这三类相机进行拍摄示范。)
2.实物展示,分析理解。
教师把照相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相机的各个部件与功能(快门按钮、液晶显示屏、指令波盘、镜头、外置闪光灯接口、曝光模式盘等)
3.讲解示范,学习实践。
(4)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0页拍摄成像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成像原理。 (5)教师讲解曝光模式盘上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的拍摄模式,拍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拍摄模式。
(6)相机的持拿: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老师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7)取景: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右上四张照片,来讲讲这四张照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取景的。能理解远景、中景、近景的概念。
(8)曝光:曝光是胶片为产生一幅画面所需的光线量,精确曝光是拍出高质量照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用数码相机示范拍摄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给学生看。(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同一对象。)
欣赏教科书第22页左边一天中光线变化的不同照片,让学生感受理解光线的变化对拍摄效果的影响。
教师提示:一般来说测光显示快门速度低于三十分之一秒时,应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添加闪光灯进行拍摄。
(6)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左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拍摄。)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第五课……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的灵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能借鉴自然界中优美的形状、结构、色彩、韵律等要素,进行艺术设计。
2.尝试自主思索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仿生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方法,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通过生活与艺术设计的链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树立大文化观及形成美术、自然、生活综合运用意识和策划意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二、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仿生设计的基础表现方法。仔细观察生活,用美术的语言去表现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难点:以敏锐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创意和应用。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哑剧、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1)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提问:
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
引出仿生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生活中各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有选择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
提问:
①“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②锯子设计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③仿生设计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议论。
教师概括小节:建筑设计、日用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等都广泛运用了仿生设计学。
(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2)仔细观察。
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大家共享,投影仪显示。 提问:
①在你周围有这样的设计吗? ②你喜欢吗?为什么?
③仿生设计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模仿” (提示: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学生自主研究,并组织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欣赏,重点欣赏悉尼歌剧院和杭州大剧院。 分析:①两者建筑设计上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②同样的仿贝壳造型,为什么风格会截然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多角度欣赏去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仿生设计的类别、风格及构成原理,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探究设计。
课件展示,讨论研究。 重点剖析法国里昂机场。 ①知道作者怎么设计的吗? 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③你理解作品的构成原理吗?
④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小结:设计步骤。 ①观察生活,选取摹仿物。
②选择切入点: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③设计草图。 ④修改定稿。
极具创意的设计:利用横、竖线条的差异,表现了生物的骨架,即美观又牢固,是审美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自由创作。
主题“我最喜欢的……”,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练习;平面图案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建筑设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对象的特点,大胆表现,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个性。
4.作品展示。
进行“模仿秀”表演,自评、互评。 ①看谁仿得最像。 ②看谁仿得最巧妙。 ③看谁仿得最有价值。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诗朗诵《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提问:①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②诗人用什么来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2)学生讨论,并组织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诗人用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的美景来描述他眼中的春天。蝴蝶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和青睐的小生灵,蝶形蝶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历来是诗人画家吟诵描绘的对象。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理蝴蝶泉》,师生互动。 (3)(蝴蝶诗、蝴蝶图、蝴蝶简介。在诗与画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蝴蝶产生新的认识)
2.新课展开。
(1)欣赏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观赏《大理蝴蝶泉》,让学生感受美。 提问:①观赏了壮观的蝴蝶泉,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②一只蝴蝶美还是首尾相接的一片蝴蝶美? ③静态的蝴蝶美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美? 启发学生思维,各抒己见。
(蝴蝶泉的景致美,由来已久。大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十分引人注目。每当春末夏初,农历四月中旬,雨季未到之前,周围田野庄稼将要收割,在蝴蝶泉上,顺着倒垂水面的树枝,无数蝴蝶,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个蝶串,人来不惊,投石不散,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胜景……)
(2)引导观察。
打破学科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蝴蝶的优势 提问:①你了解蝴蝶的结构吗?
②你知道蝴蝶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啊? ③我们可以把蝴蝶的这些优势运用到哪些设计中去啊?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
①蝴蝶的身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头、胸、腹、翅。
②蝴蝶美丽的翅膀(图案设计、面料设计、防伪纸币设计……)。 蝴蝶的外形(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 触角、复眼(电视墙、机器人传感器、国防、科技等设计……)。 虹吸式口器(日用品设计、医学用品设计、工业设计……)。 (3)设计探究。
教师:看不出,小小蝴蝶不仅外表美丽,身体结构竟有这么多的奥秘!下面我们尝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蝴蝶的仿生设计。
回忆设计步骤:①确定设计主题。(仿什么——蝴蝶的外形、色彩、结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