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S 32 Fe 56 Cu 64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大豆酿制酱油时,蛋白质水解生成了氨基酸
B. 医用防护口罩中使用的聚丙烯熔喷布,其生产原料来自石油裂解 C. 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D. 古代烧制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石英砂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酿造酱油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原料(大豆等)中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故A正确;
B.聚丙烯是由丙烯加聚形成,石油裂解的产物主要有乙烯、丙烯等,为丙烯的主要来源,故B正确; C.氨氮废水中N为-3价,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无毒物质,所以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故C正确;
D.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是利用黏土高温煅烧制得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环戊二烯(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B 乙二醇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聚合反应 C. 乙酸和甲酸甲酯分子中所含的共用电子对数相等 D. 分子式为C4H8O2且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有4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分子中有饱和碳原子,与饱和碳原子相连的4个原子不可能共面,故A错误;
B.乙二醇中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可以发生羟基的催化氧化,且乙二醇可以燃烧,所以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羟基可以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键,乙二醇含有两个羟基,可以发生脱水缩合,故B正确; C.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含有8对共用电子对,甲酸甲酯为HCOOCH3,也含有8对共用电子对,
.
故C正确;
D.分子式为C4H8O2且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形成酯的羧酸与醇的碳原子总数为4,若为甲酸和丙醇酯化,甲酸1种,丙醇有2种,酯有2种;若为乙酸和乙醇酯化,乙酸1种,乙醇有1种,酯有1种;若为丙酸和甲醇酯化,丙酸有1种,甲醇1种,酯有1种;可形成的酯共有4种,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是短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Y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价相加为0,Z是同周期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X、Y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单质的熔点高于Y单质 B.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Y<Z C. 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D. X分别与W、Z形成的二元化合物溶于水显碱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X是短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则X为Na;根据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知,Y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且Y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价相加为0,应为第ⅣA族元素,其原子序数大于Na,则为Si元素;W可以形成2个共价键,应为第ⅥA族元素,其原子序数小于Na,所以为O元素,Z是同周期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其原子序数大于Si,则应为Cl元素。
【详解】A.X单质为Na,为金属晶体,而Y的单质Si为原子晶体,熔点高于Na,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l>Si,所以气态氢化物稳定性Cl>Si,故B正确; C.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多种,例如HClO即为弱酸,故C错误; D.Na与Cl形成的二元化合物NaCl水溶液显中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目 的 项 实 验
A B C D A. A
加快稀溶液中草酸与KMnO4的反应 检验海带中的碘元素 除去食盐水中的少量BaCl2 制备少量氨气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MnSO4固体 向海带灰浸取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向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将硝酸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锰离子可以作为草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海带灰中碘元素并不是以碘单质的形式存在,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故B错误; C.氯化钡和食盐水的混合溶液显中性,并不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C错误; D.硝酸铵受热易分解爆炸,不能用硝酸铵与碱加热反应制备氨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亚磷酸(H3PO3)为中强的二元酸,关于亚磷酸及其常温下pH=3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H3PO3所含O-H键数目为3NA B. 每升该亚磷酸溶液中的H+数目为0.003NA
-
C. 溶液中c(H2PO3-)+2c(HPO32-)+c(OH)=10-3 mol/L
D. 向该溶液中加入Na2HPO3固体,c(H3PO3)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亚磷酸(H3PO3)为中强的二元酸,说明其分子中只有两个羟基氢,所以1 mol H3PO3所含O-H键数目为2NA,故A错误;
B.该溶液pH=3,即溶液中c(H+)=10-3mol/L,所以每升该亚磷酸溶液中的H+数目为0.001NA,故B错误; C.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c(H2PO3-)+2c(HPO32-)+c(OH-)= c(H+)=10-3 mol/L,故C正确;
D.亚磷酸(H3PO3)为中强的二元酸,所以Na2HPO3为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显碱性,加入到亚磷酸溶液中
会促进亚磷酸的电离,c(H3PO3)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亚磷酸(H3PO3)为中强的二元酸,则Na2HPO3为正盐,溶液中只存在HPO32-的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6.Mg-VOCl2电池是一种基于阴离子传导的新型二次电池,其简化装置示意图如下。总反应为Mg+
垐充电垎?2VOCl2噲垐?MgCl2+2VO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放电
A. 采用Mg作电极材料比Li的安全性更高 B. 为该电池充电时Mg电极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VOCl2+e= VOCl+Cl
D. 放电过程中Cl-穿过复合离子液体向Mg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放电时总反应可知,放电时Mg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VOCl2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则充电时Mg为阴极,VOCl2为阳极。
【详解】A.Li活泼性更强,Mg比Li更稳定,安全性更强,故A正确; B.充电时Mg电极要发生还原反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故B错误;
C.放电时为原电池,原电池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总反应可知电极反应为VOCl2+e-= VOCl+Cl-,故C正确;
D.放电时为原电池,原电池中阴离子流向负极,即流向Mg电极,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缓缓抽去容器中的水蒸气,溶液逐渐失水变成饱和溶液,再继续抽气,7.将硫酸铜的稀溶液放在密闭容器中,
则变成各种含水盐,最后变成无水硫酸铜。50 ℃时,容器中的压强与晶体水合物中含水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L-M对应溶液中无硫酸铜晶体析出 B. 曲线M-M ? 对应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曲线M ? - N对应体系存在平衡:CuSO4(饱和溶液)?CuSO4·5H2O(s)+H2O(g) D. 当容器中压强低于p? 后得到无水硫酸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M点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之后继续失水才有硫酸铜晶体析出,所以曲线L-M对应溶液中无硫酸铜晶体析出,故A正确;
B.M-M ? 对应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一定温度压强下,硫酸铜的溶解度不变,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正确;
C.M-M ? 对应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该过程中随着液态水的减少,不断析出硫酸铜晶体,至M ?点5H2O(s)? CuSO4·3H2O(s)+2H2O(g),故C错误;晶体完全析出,此时再继续减压,存在的平衡应为CuSO4· D.据图可知当容器中压强低于p? 后非气相水的质量分数降为0,即此时得到的固体为无水硫酸铜,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得到无水硫酸铜的过程与“热重实验”相似,关键是理清每一段曲线对应的反应阶段,L-M从5H2O(s)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M-M?饱和溶液中析出五水硫酸铜晶体,继续抽气CuSO4·
CuSO4·3H2O(s),再继续抽气转化为CuSO4·H2O(s),再抽气得到无水硫酸铜,不断地抽走水蒸气可以使每一步的平衡正向移动。
8.常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为白色颗粒状晶体,易被空气氧化。实验室用对氨基苯酚乙酰化制备扑热息痛的一种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