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历史 高效课堂 途径 策略 反思

[论文摘要]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有高效课堂教学就有低效课堂教学,我们应努力克服低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在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的同时,我们的教学又能做到减负增质提效,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新的课题。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能实现有效、优质教学。

我省新课程改革推进已有6年了,6年来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认识都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让每一位教师幸福工作,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幸福校园。去年我省又出台了“五严”规定,这对我们一些老师来说,课堂教学时间少了,各级各类统考少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习惯了重压的老师和学生们,能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课堂教学质量会不会下降?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拥护和赞成省里的“五严”规定的。教育要讲人性的,没有实习“五严”规定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可以说是我们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印象中上午第一节课应是老师喜欢上的课,但由于不少学校除了早读之外,还有早早读。搞得学生疲惫不堪,课前,学生睡倒一大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痛苦不堪,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中视学生为机器,“讲解如山”、“问答如山”、“练习如山”,“学不会教会,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样或那样的应试倾向或行为在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并没有完全杜绝。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说,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创新平台,为教师创设了诸多的发展途径。但是,在究竟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在操作层面仍然有很多困惑,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很多老师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及实施能力,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充斥着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这一现实不容忽视。怎样才能在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的同时,我们的教学又能做到减负增质提效,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新的课题。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能实现有效、优质教学。 一、对低效课堂教学的剖析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形式化和低效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粗略梳理出这五个方面: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第一、 三维目标的割裂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追求知识和技能、过

1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现在教学当中在实施层面上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得不实。相对而言,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发现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过程和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价值丧失殆尽。不少教师表现出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从此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当前课堂上,一些老师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变得空洞、苍白无力,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发生作用。现在有的教师却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那么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总之,由于目标的多元化以及对目标的不恰当定位,有些教师的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新课程有个很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课程资源,强调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是教教材,而今是用教材,教材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但这又可能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老师只重视授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材料授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这就是为了授集材料而授集材料的形式主义。有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从“宠儿”变成“弃儿”,教材受到了冷落,这就使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就不可能充分被挖掘出来。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有的教师精心设计的所谓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其效果只是外加了一顶“高帽子”。有的教师一节课花

2

架子搞的很多,但实质性的内容却很少,收效自然也甚微。 第三、 教学活动的外化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毋庸置疑,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学习,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有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课堂上的“自主”变成了“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踪影全无。我们都知道教学应由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的价值指导两方面组成,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和指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等等。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的讨论,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就是个走过场。

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一些教师在组织学习探究时,往往只是按照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种探究学习没有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也没有学生思维的探险和批判性的质疑,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究智慧性地启发和引导,那么,这种探究也只能是只有形而无实,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学生无法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活动的外化使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主要因为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第四、 教学层次的低下

如果教师教的是学生自己会的东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却花了大量时间去教的话,这种教学就是低层次的教学。低层次教学下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第五、 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3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抽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喏喏,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那么,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所学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生成。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定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师上课就不是单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预设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当前课堂教学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概括的在课堂教学这个层面存在的无效、低效的现象和问题。接下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一下思考,如何克服这些无效、低效的现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又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高效教学?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违背了这三条规律。当前,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强调这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凸显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我们把它称之为“铁律”。 二、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4

先学指学生学习在前,后教是教师教学在后。什么时候先学后教?应该是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传统教学是课堂教学在先,学习复习、作业在后,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这种缺乏学生对知识独立建构的所谓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形式上的学习。而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先学与传统预习是有区别的。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发现解决问题。而传统预习是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说传统学习是“齐步走”,因为传统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那么先学则表现为异步性。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有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多,有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少,有的学生生成的问题多,有的学生生成的问题少。故对学生的学习应作到该统一的统一,不该统一的可以不统一。

“先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明确的目的、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进行纠偏或指点迷津。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彻底地搞清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作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做好准备。

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哪些会了,哪些不会,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教”环节要做的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二是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或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三是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的要求,不能就题将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

以学定教就是学情决定教情。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从而最终形成,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如果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同样有一条教学规则、规律,这就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的示范和渗透,通过讲授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

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关键词]历史高效课堂途径策略反思[论文摘要]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有高效课堂教学就有低效课堂教学,我们应努力克服低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52vz791i0862m61dk4v721et5ixox005m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