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二框《气象万千》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解读: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到整个地球,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特征主要通过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来反映。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的地形和气候是怎样的作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但对比较抽象的气象知识,教材特别注重图文的配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总结规律,降低了难度。列举实例的要求则明显体现了课标对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的重视。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众多的河湖”“风光迥异”四部分,前三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最后一部分是前三部分的总结和延伸。内容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体现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教材结构体系: 第一课2 大洲和大洋 第二课4 自然环境 第一框 《人类的栖息地》 第二框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框 《地形多样》 第二框 《气象万千》 第三框 《众多的河湖》 第四框 《风光迥异》 第三课3 世界大家族 综合探究二2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一框 《人口与人种》 第二框 《语言与宗教》 第三框 《国家和地区》 第一框 《观察地球仪》 第二框 《使用地球仪》 第二单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利用地图,认识世界各地各种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形容一个地区气候的主要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气候的多样性、主要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候的特征与分布,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关系。 难点:气候特征及根据动植物判别气候类型。
五、【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导入 过程设计 展示一组世界各地的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了解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原因的学习与探究。 情境创设1:“天气与气候”——明确本课时主题词“气候”的含义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天气与气候有何不同,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从而明确气候的概念,通过对图2-18的阅读,学生了解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大致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掌握描述气候的方法——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说明。 情境创设2:“气象万千”——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图,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图册上相关的气候地图和图片,分析文字材料,说说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让学生了解其各自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情境创设3:“读图识气候”——从气温和降水看气候特征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图2-19,根据图旁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选择一种气候类型,描述它的特点。进而对比各种气候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变化和分布是有规律的。 情境创设4:“气候分布有规律”——从气候分布图上寻找气候分布的规律 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图2-19上的各大洲区域,看看各洲分别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大洲气候的总体特征(以亚洲为例)。 情境创设5:“人与自然紧相连”——从气候看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说说不同地区人们穿衣、饮食以及农业生产有何不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差别。 从动植物看气候,根据动植物对于气温降水的不同要求,判别其生长区域所属何种气候类型,进一步认识气候对一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影响。 重点掌握气候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分布。 小组合作,分析推理。(详见PPT第24、25张) 将本节课运用到的因果推理、归纳法、找规律等方法,迁移到对下一课时“众多的湖泊”进行预习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一:识概念 环节二:知类别 环节三:辨特征 环节四:析分布 环节五:找联系 能力拓展 课堂小结 拓展性学习作业 学习迁移
七、【板书设计】: 一、气候的概念:
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三、特征:
四、分布:
五、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