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小数)
题目:
1、通过课程内容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哪些策略?
答: 1.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策略2.方程的教学策略3.正反比例的教学策略 4.估算策略5.“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6.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解决策略 模型思想 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 知识的迁移,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修订《课标》关于估算教学的要求包括哪些?
答:新修订《课标》关于估算教学的要求包括: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可见,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两个学段对于估算的要求侧重点不同。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第二学段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这个问题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本身的问题。 1.估算教学的主要着眼点
目前“估算”从学生角度来讲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不知道什么选择用估算,往往学生一看见有“大约”,就开始估了。二是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也就是估算策略怎么能够合理地进行应用。为此,给大家提供一些估算教学的策略,希望能有所启发。 (1)培养估算意识
①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②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③要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来养成好的习惯
④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2)教师可以适当第总结具体的估算的方法 (3)形成估算策略
2.估算的评价(1)对估算意识的评价(2)对于估算策略的评价
估算分为: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估算,一种是脱离实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进行估算。 ①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②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③注重对估算结果数量级中的把握 3.关于估算的教学建议 ①整体把握估算教学
所谓整体把握估算教学,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学部分的知识结构与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学的估算知识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什么位置?对今后的估算学习能起到什么作用?要在自己所教的一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②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③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④鼓励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过程,让学生进行合理估算。 ⑤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
⑥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3、自然数教学目标包括哪些,谈谈你的教学建议?
.
精品文档
答:自然数的认识在标准中安排在两个学段里,第一学段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学段里学习“比万大的数”。教学目标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五条:
一是理解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二是会比较数的大小;三是会读写数;四是会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量;五是能够描述数的大小和进行估计,建立数感。 要达成好以上课程目标,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的教学。 (一)分阶段了解十进制计数法,逐步理解自然数概念
前四个阶段是在第一学段里学习,而小学生第一学段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那么帮助学生分阶段地理解自然数的抽象性是非常重要的。
1. 在 10 以内数的认识中初步感受由数量抽象到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数的意义理解上,完成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建立数量多与少的概念
数来源于对数量本质的抽象,数量的本质是多与少。虽然小学生会从一数到十,但是不一定感受到这些数字所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的教学有两个建议,数起源于“数”,来源于“量”,所以教学是首先给学生提供现实的事物,如 5 只小鸟图,8 棵小树图,让学生看着这些具体的事物,用手一个一个点着数,有的老师叫他口手合一,说做一致,在具体的背景下知道 8 棵小树比 7 棵小树多,8 比 7 多一。第二建议就是除了用手指对数量进行“点数”外,还有就是把 5 只小鸟和 8 棵小树圈起来,写出相应的数字,这样在感受数量多少的同时,建立数的大小概念。第二就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摆小棒,并对应着说出这个数,每摆一个,数量在增加,数字在变大,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由小到大排列的 1 — 9 这 9 个数字,感受数与数量的一一对应,知道自然数后一个比相邻的前一个数大一的特点,7 后面加 1 就是 8 ,再加 1 就是 9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大小关系。感受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感受数量的多少的同时,建立数的大小概念。 ( 2 )从数量抽象到数的符号
数的抽象性学生说不出来,只能提供大量的事例让学生逐步感受。两个建议,一是数量相同,事物不同的操作活动或呈现图,如 3 棵树、 3 只羊、 3 个人,让学生用数来表示,当学生用一个数字符号“ 3 ”来表示时,这时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了,抽象为数“ 3 ”;反过来,给一个数“ 3 ”,让学生在生活说一说或画一画,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 3 ”来表示。第二个建议,不让学生画出具体事物的形象(马、树、人),引导学生画 3 个圈、 3 个正方形、 3 个钩等,接着引导学生用数“ 3 ”这个符号来表示,从而理解 3 的抽象性。教材中一般都是让学生看着具体事物的图画圆圈,看着圆圈的图写出数字,就是这个用意。所以说 10 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把具体的数量抽象出数,这样认识数,学生可能顺利通过自然数的这一特征认识更大的数。 ( 3 )丰富对 1 的认识 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 1 颗太阳、 1 座山、 1 条河,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如 1 根萝卜、 1 棵草等;还要进一步体验 1 根萝卜的数量可以用数“ 1 ”来表示, 1 筐萝卜也可以用数“ 1 ”来表示。“ 1 ”不仅可以表示单一的事物数量,还可以表示很多同类事物集合在一起的数量,初步理解数从表示量的绝对大小到表示量的相对大小,也就是说同一形式的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本质在不断地丰富
4、通过学习,你认为“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的策略有几个方面:
(一)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原理 。 1. 从实际物体到立体图形的抽象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立体的东西,如:楼房、柜子、铅笔盒、球等,然后才会注意到立体图形的某个表面。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也会遵循这种认知规律。认识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包装盒子,让学生搭建一些喜欢的造型,并描述搭建的造型中都用到了什么形状的盒子。然后让学生对盒子分一分,将特点相同的盒子放到一起,并起一个名字,然后从大量的统一形状的实际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电脑帮助学生实现由实物到符号的抽象过程。例如: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见到
.
精品文档
过的物体的形状以后,课件演示将高楼、盒子的背景隐去,只留下形,从而抽象出立体图形。
2. 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 1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2 )动手操作,拓印图形 3 )关注特征,分类命名 ①剪平面图形,并分类 ② 观察平面图形,初步感知 ③ 求同,并命名 ④ 比较,沟通联系
(二)经历分类与辨析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 首先,我们以“四边形的分类”为例,探讨分类的过程。
1. 观察比较,明确视角 2. 比较辨析,确定标准 3. 根据标准,进行分类 (三)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观察2. 操作3. 想象4. 猜想5. 推理6. 反思 在活动中逐步积累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直观观察,初步感知 2 )操作探究 (四)经历图形的转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内容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观念是这样叙述的:主要是指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建立空间观念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平面图形到现实物体的想象。
所以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要结合内容,让学生经历图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的直观表象,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以“展开与折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化过程。 1. 正方体到平面展开图的转化 2. 平面展开图到正方体的转化 ( 1 )动手折( 2 )想象折( 3 )验证想象
5、“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存在哪些常见错误与问题?
答:(一)不能准确运用数学词汇表达图形名称 1. 问题分析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数学词汇来描述,而词汇的恰当使用是不太容易的,如学生常常把长方体叫做长方形 ;正方体叫做正方形,原因是抽象名称词汇与学生的经验词汇混淆。 (二)认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 1. 问题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究竟哪一部分是角,是非常困惑的。因为在学生视觉范围内能够感知到的就是角的两条边,而感知不到的是围成的部分,所以容易产生边长角度就大的错觉。其核心是用“两条射线所夹部分”来定义角比较模糊:什么是所夹部分?是所夹部分的面积吗?此外,这样的定义还要求角的边的长度是无限的,与现实世界不符。毋庸置疑,这样的定义很难揭示角的本质。 (三)学生对两条直线的平行位置关系理解不透 1. 问题分析
以前通常将平行线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定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原因在于,两条直线不相交指的是“无限延长”不相交,而无限延长是不能检验的。学生面对这样不能检验的定义,无法真正把握。
(四)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1. 问题分析
由于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和“轴对称”都是变换后重合,但是变换的方式不同,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了“重合”,忽略了怎样重合的过程,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还是旋转 180 度 后完全重合,所以学生很容易把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成“轴对称图形”。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观察,充分动手实践,发挥丰富想象,敢于大胆猜想,善于合情推理,主动适时反思,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