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7分)
诚如繁花开满天空之后,总是辈加思念给过自己无限滋养的土地; , 。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繁花的精彩;没有小溪的汇聚,就没有大海的壮阔。我们的老师又何cháng( )不是如此?他们像一座座路标,给我们指引方向,给我们前行的力量。并用他们的爱激厉我们前进,陶yě( )我们的情操,温暖着我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cháng yě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为 改为 (3)联系前后文,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发令枪响后,刘明同学首当其冲,跑在最前头,最终获得第一名。 ....
B.齐白石起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们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们也趋之若鹜。 ....C.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大家,我们要爱护自然,决不能暴殄天物,自毁家园。 ....D.我仰望着这巧夺天工的建筑,它是那样的高大雄峻,真是令人望眼欲穿呀。 ....3、下列语段画线的四处有三处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修改。(3分)
①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抗菌药物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十分突出的问题。②作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我国每年每人平均要“挂8瓶水”。③10月14日,继出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后,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明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④将把各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估和推荐候选单位的重要指标。 第( )处,修改意见: 第( )处,修改意见: 第( )处,修改意见: 4、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只有香如故(作者: 《卜算子·咏梅》)
④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⑥李白《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明作者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的句子是:
, 。 5.名著阅读。(7分)
①《狗·猫·鼠》是鲁迅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我”不喜欢猫的原因。(3分)
②《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的作家海明威,这个故事中的经典名言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 。” 请补全横线上的两句话,并加以理解。(4分) 二、理解与感悟(60分)
(一)、阅读下面陶渊明的《饮酒》,回答问题。(5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分) 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6、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3分)
7、“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6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
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
9.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遭 时 艰 难 兴 师 北 伐 未 获 全 功
10.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
12.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21题。(12分)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
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13.请说明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2分)
14.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6.想象一下,当语言死亡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感受。(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2—26题。(11分)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