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实施素质教育,以创造能力为重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方针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培养人才的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
有了兴趣,再加上努力,这是成功的捷径。就小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之后,就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它,有意或无意地发现它的构造和功能,产生各种创造性的想象。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我在讲“大气压力”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瓶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全部流了出来。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说“会”。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后,结果杯里的水没流出来。同学们感到很“奇”,并且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大气压力”,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励他们的创造意识。
二、注意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活动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一般把创造能力看作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唯一的、固定的、现成答案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水有哪些用途?过去学生举例只局限于生活方面,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能说出许多用途:洗衣、做饭、取暖、绘画、游泳、划船、养鱼、灭火等都离不开水。
三、在制作中学会创新
实验的本质是探索、发现。教师要利用好实验这一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独立分析、探索、比较,有所发现。任何创造,都是从观察开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实物能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直接领悟的生动形象上,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直觉思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