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多角度、多途径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能力。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帮助教师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活动,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
1.观察: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
进建议。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5.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本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课程评价目标与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试中放弃或弱化思想品德课程考查。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要以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负面影响和空洞说教。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突出思想品德学习特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以及有效促使学生思维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从而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倡导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以生活主题为编写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从初中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设计开放性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以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参与的过程视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体现教育性。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因地制宜原则——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4.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三)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网络资源:利用视听教室和电脑、多媒体所提供的资源。
此外,学生、家长、教师、邻居、其他社会人士以及社区都可作为资源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