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a)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b)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4、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5、【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6、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7、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8、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9、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10、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1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12、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13、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14、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
-
—
—
—
—
MnO42ClO3PO43HCO3NH4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产生大量白烟4P+5O2点燃点燃--——+
15、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碳 磷 硫 镁 铝 铁 石蜡 CO2 2P2O5 点燃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SO2 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2Mg+O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3Fe+2O22MgO4Al+3O2Fe3O4 点燃2Al2O3 点燃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O2↑
16、(1)氧气的制备: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A)、固液不加热型(B)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17、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
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C、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18、燃烧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19、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0、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细胞:O、C、H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21、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
化合物:蛋白质
(多种元素) 氧化物H2OCuOCO2
无机化合物 酸HClH2SO4HNO3 碱NaOHCa(OH)2KOH 盐NaClCuSO4Na2CO3
22、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CuSO4·5H2O水的
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23、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化学反应:2H2O===2H2↑+O2↑产生位置 负极正极(敬仰父亲)体积比2:1质量比1: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4、化学式的含义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